东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池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望安庆,南邻江西。
钟灵毓秀的山水哺育了东至儿女。他们用拳拳赤子之心反哺家乡建设。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求索理想的生存境界,续写独属于东至的大美诗篇。
历史
位于东至县尧渡镇的汪村,世居于此的村民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村庄东北处的一座名为“梅源山”的小丘,会成为人类演化历程的重要舞台之一。
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人类化石最丰富的综合性古人类遗址。
每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都会来到这里开展工作。经过专家确认,华龙洞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主要来自石制品和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因为一次毁灭性的坍塌,这些史前遗迹也得以保存至今。
年,考古专家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多件骨器,石器,人类骨骼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
年10月11日,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经过专家测算最终将这件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确定为距今33.1万至27.5万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东亚古人类进化的重要时间段。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山河始终哺育着东至土地上生息的人们,塑造着他们的灵动与沉稳。世居于此的人相信,上古时代尧舜两位先贤曾在历山相会,畅谈治理天下的大道。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
位于东至县城北部的历山,因为舜帝初耕于此的传说,被称为东至文化之源。相传,舜到这里教当地人耕种,百姓互相谦让,不再争田夺地,都愿意靠近他居住。
尧帝听闻他的贤能,南巡渡河到历山寻访,请他出任部落首领,摄行天下政务。蜿蜒的尧渡河穿行在东至大地上,尧帝由此渡河的传说至今在尧渡河两岸流传,寄托着后人对先祖的敬仰和感念。
公元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时任宣城郡太守的宋若思,以此地山水遥远为由向朝廷奏请建县,以遏制贼寇的攘夺。
以年号“至德”为县名寄托了天下万民对皇帝功德的称颂。后来,至德县经历了“建德”、“秋浦”两次更名后,又改回了原名。
唐会昌初年,朝廷置东流场于和城旧县址管理这里的行业税收,取意大江曲折来,到此始东流。
公元年,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年,至德和东流两个千年古县合并,称为“东至”,县治尧渡镇。由此,“东至”作为地名登上历史舞台。
高山不语,静水深流,从原始先民留下足迹,到尧舜立德立言。数十万年的时光里,这片目睹过古老文明兴衰的土地,在岁月的浸润中透着它迷人的魅力。
文化
东至县的南溪古寨,藏在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寨子里的大部分村民都姓“金”,他们都是金氏宗族的族人。
南溪古寨从外表看和南方的村寨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但是寨子里珍藏的族谱却让这个村寨中的金氏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些族谱一共28册,修于清宣统三年(公元年),在第一本族谱的首页赫然记载着这样一行信息“今氏源流第一世,日磾,休屠王太子。”
金日磾是匈奴部落休屠王的儿子,也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北方民族政治家。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破击匈奴。
战争结束后,日磾归顺汉延。因休屠王作金人祭天,被赐姓“金”。按照南溪古寨这份族谱的记载,金日磾的后代一直归顺于汉王朝。到了唐代,一个金氏族人到徽州为官。
唐朝末年发生的黄巢起义,族人为避祸乱,来到深山中筑寨定居。从深山迁到谷地,岁月并未抹去他们对那个久远时代的记忆,这种情感被倾注在建筑之上。
让寨子里的族人对自己的身世深信不疑的,还有这座建造于明代的祠堂。这首以古匈奴语传唱的曲子叫《归汉思念故乡情》,已在南溪古寨中吟唱了千年,桑梓之念绵延不绝。故乡草原的风一直留存在他们的心中。
大山敞开她宽阔的怀抱,接纳了这个来自北方草原的古老部落。在东至这片土地上,汉匈文化的交融碰撞出古老回响,继续焕发它独有的神秘与潇洒。
名人传承
这是一幅拍摄于年正月的“全家福”。照片中一位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名叫周馥。
他是清末蜚声一时的封疆大吏,早年投入李鸿章帐下,是后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周馥出生在东至县城东郊的周村。当时的周家不过蓬门小户一族却非常注重诗书传家。
在周馥小的时候,祖父每夜都在灯前为他念书并勉励他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种朴实的风气就是周氏延续了百年的家风。从晚清至当代的百余年时间里,整个周氏家族能够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究其原因,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翻开《周氏宗谱》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赫然在目“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成为周家名人处事的根本。
这本《负暄闲语》是周馥晚年写下的,顾名思义是一位年迈老者在温煦阳光下向子孙述说往事,将自己的人生体悟结合家规家训传示后人。“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读书篇”是《负暄闲语》的首篇。
周馥把读书看作第一等好事。他认为,读书既要树立大格局,也要做到体察细微。这种治学理念在周馥往后的几代周氏族人中一脉相承。
除了对周氏后人在读书上进行严苛要求,周氏一门还热衷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东至县至德小学梅城分校,它的前身是创办于年的宏毅学舍。创办者正是周馥四子周学熙。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周学熙与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称。他深知家乡生计艰难,回乡办学,回馈桑梓,正是其反哺家乡建设所做的善举。
“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周馥为人正气凛然,看重民族大义,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
东至周氏后人同样恪守家训。周馥的嫡孙周叔弢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他不仅以精湛绝伦的藏书蜚声海内外,而且其将全部善本藏书捐献国家,化私为公,造福书林,成为一代佳话。
作为周氏一门的“治家宝训”,周馥在《负暄闲语》中针对读书、处事、待人、治家等12个方面都进行了约束。
周馥之后,东至周氏家族一直人才辈出。他们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自己融入民族前进的潮流。在政界、商界、学界都颇有建树。
在家风的熏染下,担当有为的周氏族人,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在民族进步的大潮中,留给家乡东至的是浓浓的赤子情怀,是超越家族的人性光辉。
红色历史
木塔乡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位于皖赣两省三县的交界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志敏派人到这里开辟皖赣新苏区,将革命火种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大地。
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生活在木塔地区的广大农民依旧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穷苦大众心中的怒火被压抑在黑暗之中无处喷发。
据当地流传,年底,一批江西弋阳籍共产党员在木塔秘密成立了支部。信仰的力量犹如一道闪电,第一次划破了木塔黑暗的天空。
以浮梁小源为中心的七县农民暴动胜利后,皖赣边区苏埃政权建立的障碍被彻底扫清。在新成立的秋浦县苏维埃政府中,担任主席的郑冬田发愤忘食,披星戴月。除了处理政务,他还直接带领游击队作战。
他希望以自己的勤勉换来革命的早日胜利。然而,郑冬田没能看到革命的胜利。年5月,为了掩护战友郑冬田不幸被捕,牺牲在敌人的刀斧之下。
在闽浙赣省委的领导下,中共秋浦县委皖赣特委等各级红色政权在木塔这片土地上先后建立,开展革命活动。
当方志敏和粟裕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秋浦黎痕后,苏区人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木塔、昭潭、大阪、官营等地共有五百多名群众参加红军,红色军队得以发展壮大。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国民党军开始疯狂进攻皖赣边等命根据地。东至地区各级新生的红色政权终因寡不敌众相继解体。
它们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数天、数月或者半年。但却为中国的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斗争在东至土地上留下的难忘缩影。如今硝烟散去,新一代东至儿女背负着先烈的期盼,以奋进的姿态拥抱美好生活。
环境
位于东至县北部的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每到冬天都会有一百多种越冬候鸟陆续从北方迁徙到这里。
作为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升金湖位于中国候鸟三大迁徙线路的中线和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上,是世界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东至县为了呵护这片候鸟赖以生存的家园,推进渔民上岸工程,陆续拆除升金湖区养殖围网近40.5万米。
随着升金湖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越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此,捕捉美景的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
通过东至人的不懈努力,湖水、鸟类和人类联结成紧密的共同体,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韵。从以湖为家到与湖为伴,人们与升金湖风雨相随,相互守望。
大江曲折来,到此始东流。大自然给东至的馈赠让这里的人民乐业安居。人们的担当与作为,又为这片山水赋予绚烂的文明。
大山深处的遗民书写着血脉交融。世代延续的家风传承着千古文脉。升金湖畔的守望看护着精神家园。
这里是“尧舜之乡”,它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发祥。这里是“红色沃土”,它肩负过救亡图存的重担。
回首过往,山多地狭没能阻挡人们追求美好的步伐;展望未来,绿水青山助力东至腾飞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