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是我的父亲,请帮我找一下他!”位于中南海的中组部招待所里面来了二位不速之客,一位女子搀扶着一位病重老人。
女子对工作人员说了上面那句话。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迅速向上级汇报。
不久,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匆匆赶来,接走了二位来客。
原来这位病重老人是邓子恢的发妻曹全地,那位女子是他的女儿邓芳梅。她们俩来北京找邓子恢是为了治病。邓子恢虽然曾经身居副总理高位,但如今,了解他事迹的人并不太多。
他到底有何特殊的经历?他的家庭和子女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来了解革命先辈邓子恢的传奇故事。
邓子恢邓子恢与曹全地的爱情故事
年8月17日,邓子恢出生于福建龙岩县东肖邓厝村,原名邓绍箕,在八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母亲在他十三岁那年因病去世。
年,邓子恢进入龙岩中学读书,在这里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曹全地年龙岩黄坊社南阳村,父亲在江西赣州做生意,母亲在家里操持家务,家境殷实。曹全地在五个孩子中排行第三。
年正月,邓子恢和伙伴们去墟场观赏“游天子”大会。一年一度的盛会上,聚集了四面八方的来客。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邓子恢一眼就看到了端正美丽的曹全地。他一见钟情,不能自拔。打听到这是哪家的姑娘后,回去便请求父亲去上门提亲。
曹全地的母亲听说邓子恢家境不好,就直接拒绝了。但邓子恢没有死心,几次上门,终于打动了曹母,曹父打听到邓子恢人品不错,有发展前途,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曹全地年正月初十,20岁的邓子恢与17岁的曹全地举行了婚礼。邓家张灯结彩,灯笼高悬,洋溢着喜庆。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纷纷前来祝贺,婚礼办得很隆重。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邓子恢亲切地称呼曹全地为“梅子”,平时教她读书写字,给她讲解革命道理,曹全地慢慢地接受了革命思想。不久,曹全地生下了长子邓毅生。
年,邓子恢赴日本公费留学,一年后,因病退学回国。邓子恢回到龙岩后,在母校桐冈小学任教半载,因薪水微薄无法养家,他投奔了在江西崇义县开杂货店的堂哥。
在这里,邓子恢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创办了《岩声》月刊,并组织了奇山书社,开始传播马克思革命思想。他经常在家里写作到深夜,曹全地抱着邓毅生陪在身边,为他磨墨、泡茶。邓子恢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曹全地在病床前尽心照料。
邓毅生年底,邓子恢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3月,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邓子恢奉命参与发动了龙岩后田暴动,创建闽西苏区,成立了第一支农民游击队。一个月后,邓子恢深入上杭县,协助发动了蛟洋农民暴动。和张鼎丞一起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
邓子恢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作为家属的曹全地也在通缉之列。正怀有身孕的曹全地只得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曹全地躲在姨妈家的厕所里生下了女儿邓芳梅。
端午节时,曹全地带着儿子和刚满月的女儿偷偷地回到家,不幸被当地保长告发,她们和父母一起被抓到了国民党县部。敌人威逼曹全地提供邓子恢的下落,曹全地咬紧牙关,不肯就范。关押了两个月后,敌人一无所获,只得让人作保放她们回家。
邓子恢后来,曹全地带着孩子来到闽西根据地和邓子恢团聚,在红军被服厂工作。不久,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一个月后,敌人趁黑偷袭了工厂,曹全地只得带着孩子转移到了长汀,刚出生才两个月的小儿子患上肺病夭折了。
年秋,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形势十分严峻,曹全地拖儿带女,十分不方便。为了不给队伍添麻烦,曹全地提出带着孩子回家乡。邓子恢担心国民党找她们母子的麻烦,于是写了一份离婚书给曹全地签字带回去。
夫妻俩挥泪作别。
邓子恢一直挂念着曹全地和一双儿女。新中国成立后,他让在湖南湘潭工作的大儿子邓毅生把曹全地和邓芳梅接到了湘潭一起生活。
长征年,曹全地不幸患了子宫癌,在当地医治无效,邓芳梅只得进京找邓子恢求助,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遗憾的是,曹全地已是癌症晚期,只能保守治疗。
在京期间,邓子恢和夫人陈兰给了她很好的照顾。邓子恢在百忙之中,抽空陪伴曹全地游览了北京各大公园,陈兰为她编织了毛衣。
病情有所缓解后,曹全地和女儿回到了湖南,年底,曹全地去世,享年55岁。
曹全地和邓子恢在革命初期结婚,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她三进国民党监狱,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成人。曹全地去世后,邓子恢非常难过,再三叮嘱邓芳梅代他去坟前敬鲜花圈。
邓子恢邓子恢另外的两任妻子
除了曹全地,邓子恢后面还有二段婚姻。巧合的是,后两任妻子也都是龙岩老乡,三任共为他生下了12个孩子,每一任妻子都有一个孩子夭折,因此邓子恢存活下来的有9个孩子。
邓子恢第二任妻子叫黄秀香。黄秀香生于年,龙岩县东肖乡榴坑村人,与邓家相距不远。邓子恢发起龙岩暴动时,黄秀香就投身了革命,后跟随邓子恢来到闽西根据地。
年,邓子恢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并代理土地部长。负责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的物资筹备和后勤供给。同时,他在中央苏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财税法令和政策,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黄秀香在财政部任会计,两人在瑞金革命斗争中相爱结婚。
邓子恢可惜的是,黄秀香第一个女儿没能保住。
年10月,她在长征途中生下儿子邓瑞生。因为长征路上带孩子不方便,黄秀香把儿子交给红军家属局长范乐春照看。范乐春是林伯渠的夫人,当时也恰好生下一个儿子。于是,范乐春把两个孩子一起交给了赣南的堂哥抚养。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与林伯渠前来寻子,阴差阳错领混了孩子,后经中央调查后才互换回来。不过林家的孩子为支持邓子恢,没有改回林姓,一直沿用邓苏生这个名字,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来,邓子恢是9个子女加一个养子。
黄秀香在长征路上与丈夫分别,邓子恢返回闽西继续游击战争。黄秀香在会昌突围战中受伤被俘,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黄秀香与邓子恢在战火中相识,两人互相支持,他们的婚姻虽然短暂,但足够辉煌。
林伯渠邓子恢第三任妻子是陈兰。
陈兰出生于年,原名陈金娣。因家庭贫穷,她六岁那年被卖给石匠家做童养媳。幸运的是夫家待她不薄,夫妻俩投身了革命。丈夫谢正金以保长的身份作掩护,暗地里为共产党做交通员。后遭叛徒出卖不幸牺牲。
在叔公陈新梅的介绍下,陈兰参加了邓子恢领导的的闽西游击队,继续做交通员,在工作中与邓子恢相识相爱。
年春节,在张鼎丞的主持下,23岁的陈兰和40岁的邓子恢结婚。从此,两人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36载岁月。陈兰生下了邓淮生、邓湖生、邓汉生等七个孩子,除邓湖生夭折以外,其他孩子都长大成人。
陈兰和邓子恢陈兰性格宽厚仁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对邓子恢两任前妻所生的孩子视为己出。尽力维持大家庭的运转。孩子们对她也很亲近,邓毅生的儿媳妇生孩子,特意来到奶奶陈兰家分娩。陈兰年在北京去世,终年92岁。
邓子恢在孩子们面前没有架子,但在原则问题上却要求非常严格。
年,邓瑞生高中毕业,他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邓子恢却建议儿子去学农业,因为农村急需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儿女找对象,他也要求不要有门当户对的观念,要和工农相结合。邓瑞生的妻子高松秀就是农民出身。
在工作分配上,邓子恢坚决要求不搞特殊化,要服从国家的需要。邓瑞生和妻子毕业后调到湖南湘潭电机厂,在两间简易的平房内安了家,邓瑞生在工程师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邓子恢和子女们三农专家邓子恢
邓子恢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是我党著名的三农专家。他在建国后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总理。他和毛主席的交往也是从土地革命开始的。
年,毛主席在闽西期间患了疟疾,邓子恢四处求医问药,还炖了牛肉汤、鸡汤给他补身子,当时物资稀缺,做到这一切是费了很大功夫的。在此期间,两人交流了许多观点,尤其在土地革命问题上,两人思想上完全一致。
具体在农民土地分配方案方面,邓子恢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针,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认同。闽西的土地革命推行得很顺利。共产党在这里获得了闽西农民的大力支持。
邓子恢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解放后的一天,他带着家人去参观《收租院》泥塑展,在一个插着草标的小女孩塑像旁久久伫立,热泪盈眶。他对孩子们说:“中国农民是最老实的,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利益。”
毛泽东与邓子恢(中)为了更好地联系群众,邓子恢从中南海搬了出来,住进了位于西郊万寿路的中央农村工作部机关大院。因此,邓子恢了解基层农民的的想法,他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农村政策和向中央提出建议。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业生产。邓子恢主管农村工作期间,曾六次回到家乡闽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看望那里的乡亲和烈属。
年,邓子恢第一次回乡,他探望了革命烈士的亲属。邓子恢看到农民积极参与互助组,大搞农业合作化,心里非常高兴。他向大家宣传了党的农村政策,鼓励大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年11月,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第二次回乡。这次主要是参加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落成典礼,缅怀牺牲的战友,同时深入闽西农村基层调查研究。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园他应邀在龙溪作报告时,风趣地向当地干部介绍自己:“我就是那个被领导批评,思想保守的小脚女人邓子恢。”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全国的经济形势,告诫大家要从实际出发,不负父老乡亲所托,搞好农村工作。
一年以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邓子恢第三次回乡。除了座谈以外,还帮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接待来访群众七百余人。还和当地驻军协调了某县水库的使用权。
年初,邓子恢四下龙岩,带领农村工作组去了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农村考察,向中央写了八次报告,反映农业合作社经营不善,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持续减产。
邓子恢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提出应允许农民保留一些自留地,搞一些家庭副业。在年底的广州会议上,肯定了邓子恢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称赞他是“农村工作专家”。
邓子恢但农村的实际情况还是让邓子恢心里不安,他在一年内又两次回到龙岩。他目睹当地群众的困难,心里很难过。他买了20多斤黄豆和白糖,分给那些贫困户,支起大锅煮了些面条,请大家吃饭。
回京后,他向中央提出全部停办食堂、允许社员开荒、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等建议。
邓子恢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事实和数据。邓子恢经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包产到户”的主张。尽管当时没有被采纳,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邓子恢思路的正确性。
年12月10日,邓子恢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邓子恢年轻时投身革命,他的革命经历曲折辉煌,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他的家庭生活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三位妻子都对他的革命工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邓子恢革命成功后,相对于那些将帅的荣光,邓子恢略显低调,只是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奋斗。他虽身居高位,但一直没有忘本,以赤诚之心,敢于为四亿农民请命。
他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以及“包产到户”的探索,对我国以后的三农政策影响深远。其谋略、胆识和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参考文献:
[1]郭桢,《邓子恢》,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年11月04日.
[2]邓子恢,《邓子恢自述》,人民出版社,年11月.
[3]蒋伯英,《邓子恢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与贡献》,《维普期刊》,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