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事,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因为我们的朋友,
而我们会变成形形色色的人。但推回到人生初见会发现我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上世纪特殊年代我初来人世间,见到的仍是一个灰暗沉闷得不可思议的山东省治内的古城.封闭陈旧.
从18世纪就留下来的部分城墙残垣还在.墙内是低矮的灰瓦平房,四周是围墙.从外面什么都看不见,院墙之间是胡同,供人车行走.古城虽然小,但是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在城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路网体系。清朝时期道路增加更加完善。
古城东西大街笔直,南北大街不直通,是对于防御功能的思考。在城墙以里,距离城墙十米左右,按照环城方向建设环城路。
古城里遇有大型公共建筑(庙宇、寺院、县衙)时,有路直通以形成仪式感。城内多处设置丁字路口,也是从军事防御角度考虑。一旦敌人入城,遇到丁字路口,这样就可以分散敌人兵力各个截获。
民国时期的县衙内部布局如下:中间有正堂五楹,左右库房两间,堂东有仪仗库三间,后为二堂,堂东为紫荆斋;再后为三堂,又后为寝室。正堂前左右列吏舍三十间,皂房两座,西为典史厅,正南为仪门,西南为狱仪门。南为大门。大门内东为土地祠,祠前为迎宾馆,东为仓厫。古城的仓厫制度在明代已经比较健全。可惜这些连同庙宇寺院都已在特殊的年代拆毁。
那时,走在夜晚的街道上,你得在黑暗中摸索,偶尔从油漆过的红门里或高高的屋檐下小小的窗口中漏出昏暗的灯光.你听得见说话的声音,却见不到人.
当时,人们正置身于一场运动之中,国家在大部分领域都已经瘫痪,所有物质都实行配给,人民生活拮据.
我的父亲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当时所处的状况有多艰难,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他们惊悸.
六十年代与五十年代来比就是在分配上更加平均,但对于那些优越的行政阶层来说,还是适当的宽松点儿.而对于大学里的学生来说却别无选择.他们到指定的地点就餐,饭从大勺子里直接按量舀到学生们自带的搪瓷碗里.碗里到底有什么,全然不知.
当时的大学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有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家属居住的宿舍.都是按照苏式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修建的,灰色的高墙环绕,红漆的大门和大量灰色原始的营房式的建筑.
大学外面和四周都是乡村,到处看得到村舍、菜地、干草堆和粪堆.从市内乘坐那摇摇晃晃的冒着黑烟的公共汽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
教室里完全没有暖气,嘴里呼出来的是一阵阵寒气.父亲全副武装的穿着冬衣,尽量蜷缩着腿给家里写信.家书要慢慢摇过万水千山才能到达遥远的胶东。
我的父亲年秋分出生在山东胶东莱邑(今莱阳市莱西市)。这里出产的仕梨因莱阳而得名,举世闻名。
永徽元年(公元年)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旧唐书·地理志》昌阳注:“贞观元年(公元年)省卢乡、观阳”。唐时,因晋徙之昌阳圮于水,迁于今之莱阳城,后唐庄宗时,因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莱山即旌旗山古名。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候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于旧莱阳境内。公元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置城已年之久,莱阳名称已有年。
莱阳建城很早,地道的老城却少见古迹,皆因莱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莱阳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战火洗礼。
明正德六年(年),刘六、刘七义军横扫莱阳,土城攻陷,殃及城池,就连当时莱阳最高权力象征的县衙也未幸免。义军在反抗统治的同时,也给这座古城带来了灾难。八年后,莱阳重新繁荣起来,在知县司迪的主持下,将原来的土城墙改为砖墙,但之后又屡遭毁坏,屡次重修。
时隔四百余年之后,年解放战争期间,一场莱阳战役,使这座古城元气大伤,现代战争的炮火让这座千年古城的古建筑几天之内便土崩瓦解。
莱阳古城,城墙环绕,城楼、敌台分布其中。设有望石门、太平门、迎仙门、旌旗门;
莱阳市游仙宫旧影(年拆毁)
《莱阳县志》载:遊仙宮。在縣署西南,金皇統間建,元至正十七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中爲三清殿,左右爲三官、真武殿,後爲玉皇殿,前爲龍虎殿,又前爲大門,民國二十年廢。游仙宫在唐代已经建成,因为马丹阳在这里修道,而一跃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其遗址在莱阳金水路人社局院子内假山水池南,中轴线在原3号宾馆贵宾楼(人社局办公大院原是县委招待所),南门就在现在人社局南墙。金代莱阳进士赵植描写《莱阳八景诗》之游仙宫:珠宫虚厂倚云林,九夏炎埃自不侵。卷幔松萌浮枕簟,入帘花影袭衣襟。乌纱半脱情何逸,纨扇轻摇思不禁。喜有仙翁能好客,香茶细沦酒频斟。
城内建有县衙、文庙、七十二坊、城隍庙、游仙宫、左公祠、兴国讲寺(大寺庙)、丹阳殿关帝庙、观音庙、火神庙、药王庙、宣政寺(小寺庙)、真武庙、文昌阁等,蔚为壮观。
建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的文庙是古城内最重要的建筑,繁盛时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其南北横贯于东城墙内,设有大成殿、五门牌坊、尊经阁、明伦堂、九龙壁、戟门、棂星门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县之首”。
相关资料对它的主建筑大成殿有这样的记载:“大成殿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高大坐像,孔子的身旁塑着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坐像,孔门十二哲的站像则分列在大殿的东西两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有孔子讲学和游历列国的壁画。”
文庙的最前面有一座大理石结构的五门牌坊,这就是莱阳著名的“万世宗师”坊,史料记载:“牌坊高10余米,精雕细刻,是莱阳城众多牌坊里最高大也最漂亮的一座。戟门前矗立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然而,这座承载着莱阳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到年,随着明伦堂的拆除,已经永远地从大地上消失了。痛心!!)
莱阳古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曾经遍布城内的七十二座牌坊。明末清初,张、赵、左、宋、荆、周、王等望族在莱阳兴旺发达,繁荣文化,发展经济,为莱阳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料记载:这个时期,莱阳共考取进士名,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济宁和诸城。其中著名的有明万历三十二年宋继澄,崇祯四年左懋第、姜埰,崇祯十四年姜垓,清顺治四年宋琬,光绪十五年王垿等。
所以到清朝中期,莱阳城内就出现了万世宗师坊、世德光照坊、恩荣坊、亚魁坊、开文流雘坊、会魁坊、宠光三资坊、奕世恩光坊、耀武扬威坊等各类大小牌坊有72座之多。
民国《莱阳县志》称:“按县旧有坊表,始于明时,雕镂精好,形势巍峨,他州县所罕见也……足资艺术家鉴赏。”莱阳城南有座山,叫嵯峨山,这里盛产大理石。当时古城内的牌坊大都是用这里的石材精雕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千年古刹黄金庵座落在莱阳大夼填初级中学院内,始建于明代,座北朝南,二进院落,由庙门、正殿及东西配殿等组成。庵内建筑虽然多己翻修,但北大殿尚保存原7,北大殿为石拱券结构,硬山顶、小灰瓦、柱檩、门窗组有雕刻石作,檐檩下雕有“群仙驾云”等浮雕,形象生动。
莱阳龙门寺位于城东北25公里的龙门群山,巍峨雄伟,参差错落,壑谷险峻,绵亘数十里。这里风光秀丽,名胜较多。山中曲径通幽,溪谷涌泉,峰峦蓄翠,林树插天。清初建庙取名龙门寺,久忆毁没。今见其遗迹尚有一小南阁,为道光二十四年(年)重修。
民国《莱阳县志》中的北魏地图上,在五龙口处往有五龙庙(文字记载见《魏书.地形志》)。从“五龙”二字来看,那时的稀养泽已经完全消失,上游的5条大支流显出各自的形状来,民间开始有五龙河的说法了。唐代以后,五龙口下游通往南海的主干河流,史书上称作五龙水,就是莱阳现在的五龙河。据莱阳五龙河口周围的居民讲,年以前在莱阳五龙口东侧的五龙山上,的确有一座五龙庙。
进士楼在莱阳照旺庄镇有一个叫张家灌的村庄,先后出过3名进士、5名举人和贡生、20多名秀才,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据村观音庙碑文记载,张家灌村始建于明初,原名小灌庄,清朝乾隆年间,村民将地全部卖给由杜家泊迁来的张姓以后,更名为张家灌。
父亲小时候老爷爷(作仁)老奶奶(徐氏)已经不在人世,爷爷(振才)奶奶(张氏)辛苦拉扯五位儿子,但是条件再艰苦他们也不忘记供孩子们读书。
但是伯父们迫于战乱,早早的当兵或工作或务农养家,同时节衣缩食帮助着我父亲读书。父亲求学的地方位于灵湖寺遗址,是宋景周老先生创办的灵湖中学。那儿是胶东寒门学子快乐的家园。
我们的父母也同样拥有着美丽的青春年华,
但是他(她)们借给了我们全部的视野,
付给了我们全部的青春。
他(她)们陪伴了我们的成长,
而不得已错过了这个灿烂的世界。
我们总以为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
殊不知每个时代只是我们活过的证明。
时代在发展,
潮流在轮回。
叛逆是人类最基础的思维模式,
每回和父母发生争执,
回想起来,
都是人生最后悔的时刻。
家是不散的,
没有赢家和输家。
我们的父母老了,
我们应该去做他(她)们
看这个世界的眼睛,
用最美好的情绪,
讲述给他(她)们
听。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