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
赣江之滨,红谷滩上,盛会将启。
12月16日,以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为主题的中国(江西)未来乡村发展大会暨“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高峰论坛将如期举行。
这是一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实践,江西日报社、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农业大学组建“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联合调研采访团,将深入农村,挖掘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亮点;
这是一场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思想盛宴,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四位院士站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未来乡村发展新路径;
这是一场引智聚智用智、支农兴农惠农的未来乡村实验,来自省社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等青年创新团队从解决问题到参与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新样板”。
共谋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乡村振兴擘画了美好未来。
此次调研采访,联合调研采访团将聚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寻我省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活三产的“绿色源泉”,找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不竭动力,为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出谋划策。在采访调研过程中,记者将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百姓成为主角,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全媒体报道。
同时,采访将围绕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维度。总结全省乡村振兴的经验,比如,我省将个县(市、区)划分为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十百千”工程,积极创建15个乡村振兴样板县、个样板乡镇、个样板村。
四位院士“云”聚
接续创新,洞见未来乡村。
在这场思想盛宴上,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还有其他三位院士“云”聚南昌,“最强大脑”的思维碰撞备受 发表期刊论文多篇、合著专著20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农院院长黄季焜教授,将作“中国农业强国之路——兼谈江西农业强省争先之道”主旨报告,并发布江西乡镇发展研究报告。
长期从事植物病毒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研究工作,首次在禾谷多黏菌体内发现大麦和性花叶病毒与大麦黄花叶病毒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剑平教授,带来了干货满满的“大学小镇:面向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综合集成研发与典型示范”主旨报告。
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将为高峰论坛带来“土壤健康与大健康”主旨报告。
即将参会的会昌县小密乡乡长黄武山表示,在此重要时间节点,探讨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希望借此契机,聆听和学习院士、专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深入把握乡村振兴有关政策。
青年创新团队献“智”
村美,民富,产业兴。
现在的乡村,不仅是青年、乡贤返乡的新型社群集聚地,还是科技、资金聚集地。乡村的未来,是推倒一切重来,还是修旧如旧的追溯,抑或是如人体细胞一样不断地迭代更新?
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省农科院、省社科院、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优秀学者组建团队,他们通过科技兴农、文化下乡、智库资政等探寻答案。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科技培训20余次,乡村“头雁计划”培训70余人,指导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7个,形成了《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调研与思考》《破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对策建议》等21份高质量资政报告。
团队带头人、江西农业大学郑瑞强教授,在此次智库沙龙环节将分享“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此外,学者们还将围绕高质量推进我省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数字农业等进行深度交流。
即将参会的吉水县阜田镇常务副镇长肖平说:“这次峰会有不少省内外乡村振兴执行者,他们在理解政策、策划创意、规划设计、产业导入、落地要点、资源链接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将用好这个机会,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取长补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