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也是人们表达义理、寄托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标识建筑物的重要物件,也是旌表善人善举的重要载体。
《后汉书》中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正因为匾额天然具有的旌表贺颂的功能,民间以记录善行、褒奖善人为主题的匾额遗存较多,成为中华慈善博物馆(以下简称“慈博馆”)藏品征集的重要方向。自年建馆以来,慈博馆以匾额为突破口,走遍全国十余个省市,广泛查找藏品线索和资料,成功征集了不同年代、数量众多的慈善主题匾额。年11月,江苏省文物局委派相关业内专家专程来慈博馆进行文物鉴定定级,共确定国家等级文物69件(套),其中匾额等木器文物57件(套)。
6年来,慈博馆征集的脚步从未停歇,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努力抓住短暂的疫情稳定期,全力推进藏品征集工作。在全馆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馆藏匾额已达余块,其中不乏年代较久、工艺精湛、品相较好的精品。
为更好地展示匾额中的慈善文化,讲好匾额中的慈善故事,提升馆内展览的艺术水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年1月10日,慈博馆精心遴选馆藏匾额,对目前基本陈列中展示的匾额进行全部替换。此次“上新”的展示匾额全部为近几年慈博馆工作人员跋山涉水、四处奔波征集而来。相比于原展示匾额,这一批新展示的匾额具有年代更久远、工艺更精湛、品相更完整、内容更丰富等特征。
譬如此次展示的清宣统三年(年)“倚重瞻依”匾,其以浮雕工艺雕成装饰性边框,饰以牡丹花卉、卷草、杂宝等纹样。匾心雕成一手卷,展开整幅祝寿序文,文字减地阳雕,手卷边饰浮雕卷草纹。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介绍了匾额的形制、款式和制作技艺,其中就提到了“手卷额”、“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天然图卷,绝无穿凿之痕,制度之善,庸有过于此者乎?”他认为“手卷额”是天然的画卷,没有半点穿凿的痕迹,制作工艺精湛。
此匾楷书“倚重瞻依”四字为光绪二十九年(年)状元王寿彭题写。内外框间隙左右饰垂缨,下部饰绶带文房用品(笔、墨、纸、砚、笔架、水丞、花插、拂尘等),髹漆使用红、金、蓝、绿、黑漆及颜料,五色交辉,雍容华贵。匾由邱仁安、杨老孺人的女婿、外甥、孙婿等人为老人六旬眉寿同庆而立,序文提及邱老先生虽家境殷实,却自奉节俭,但闻乡有义举则捐千金,毫无吝啬,“此所谓财以义取,财当义用。非其义则一文不舍,当于义则千金不惜”,生动反映了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传统慈善文化。
通常情况下,匾额的书写格式从右到左,居于右侧的文字为上款,左侧的为下款,中间的正文为题词,以四字居多。另有一类匾额,刻有匾序或跋文,对题立匾额的缘由、受匾之人的生平事迹等来龙去脉进行详细描述,信息更为丰富,故事性和趣味性也更强。此批上展的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善庆齐眉”祝寿匾,上款文字载明赠匾是祝贺萧洛笺先生和夫人六十大寿,同时详细讲述了萧洛笺先生为村坊排解纷争、创建豫丰义仓、设立太平团约、捐助公堂醮祭、储积赈灾义粟以赡寒士诸善举,以及其子继承善志,力办农工分局、保卫乡闾等活动,善行善举描写十分具体。下款文字详细写明众亲属共同赠匾人的名字,慈善事迹真实,人物刻画生动,凸显萧老先生德高望重的形象。又如即将展出的清乾隆五十七年(年)的“善士”匾,序文讲述了宜翁先生驰援亲友不矜其功、解纷息讼保障乡里、济困扶危倾囊不惜等详细内容,表现先生品格高尚而善声四溢,故“推行尽善而四达不悖”,彰显宜翁先生之道德修养,不限为一乡之善士,也不止于一国之善士,可以为天下之善士。
在传统社会,题赠匾额之人多为官员、士绅等社会精英。匾额中往往将题赠者的身份、官职、所获奖励等情况悉数写明,因为题匾人的尊贵和荣誉也是受匾人乃至其家族的荣耀。如“急公可嘉”匾是道光二十三年(年)季冬月江西布政使为太学生蓝祥衔(字鹭序)所立,以表彰他出面管理捐修会昌县城垣之事。匾中间上部刻有满、汉朱文“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之印”。清代布政使是二品官员,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位高权重。“散金高风”匾是清宣统二年(年)刘春霖为李绍游六旬大寿立。刘春霖是清光绪三十年(年)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被称为“第一人中最后人”。此匾是对李绍游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救困扶危、广行善事等行为的表彰。
匾额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慈博馆展示的匾额是呈现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展示和传播价值。此次匾额“上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展览水准,更好地传播中华慈善文化。接下来,慈博馆将继续努力征集更多更好的慈善相关藏品,深入挖掘背后的慈善事迹和理念,为公众提供更精美的展览、更优质的服务,不断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
文|陈雪晴中华慈善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