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的土著居民,唐宋以前为于越、山都、木客等民族,唐宋之后为畲人、瑶人,与历代播迁到于都及整个赣南的中原百姓,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干宝《搜神记》祖冲之《述异记》曹叔雅《庐陵异物志》、《太平寰宇记》等史籍,对山都、木客都有不同方面的记载。
南北朝刘宋时赣南著名学者邓德明所著家乡地理、风情、民俗的《南康记》载:“零都君山(今于都盘古山北五十里许)上有玉台,方广数丈,周回尽是白石柱、自然石覆,如屋形也。四面多松杉,遥眺峨峨,向像羽人之馆。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之声,山都木客,为舞唱之节。”到了唐朝末年,木客人尝就民间饮酒,为诗一首云:“酒尽君莫沾,壶顷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不仅于都、赣南有山都木客,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山都木客广泛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安徽、浙江、湖南、广西和四川等省,尤以闽粤赣交界地区最为活跃。其生活特点是:居深山密林间,有树居也有室居的,少与他人接触,即所谓隐形。其身体特征,有的记载身材高大,有的说个子矮小,肤色黝黑。能劳动,会制木器;有语言和婚丧习俗;使用乐器,善歌舞以及喜吃虾蟹等。
据蒋炳钊、万幼楠等专家学者研究结果,赣巨人(即山都)与木客是同一人种民族,始初称为“枭阳”,秦汉时称“赣巨人”,魏晋南北朝称“山都”,唐宋称“木客”。作为于越、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于唐宋之后自行消亡,或融入畲、瑶、苗等民族,或直接被汉民族同化,与历代南迁到来的客家先民共同形成了客家民系。显然,山都、木客及唐宋以来世居于都的人们,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老客家”,是客家源流所在。他们占据了于都人口的70%以上。
明末清初,从粤东、粤北、闽西回迁于都的客家人,学界习惯上称之为“新客家”,主要分布在于都东部的沙心、宽田、黄麟及于都北部的银坑、葛坳、桥头。但即使在上述乡镇,也并非全部都是新客家。往往是老客家、新客家混杂居住,共同生息,共同繁衍。
老客家、新客家于同一乡村共生存、共发展的现象,在赣南其他地方也极为常见。如崇义县西北部、上犹县西南部及东部、兴国县北部、瑞金市东部及西南部、会昌县东南部、信丰县西南部等,新客家人口约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于都相邻的宁都县,新客家集中分布在下三乡(即清代安福乡、仁义乡、平阳乡)老客家则集中分布在上三乡(泰水乡、怀德乡、太平乡)。
尽管老客家、新客家在历史、民俗、语言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经过近四百年的融合,差异性越来越小,而共性越来越多,彼此存同求异,形成了非常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客家阿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