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7.html

年,前有蒋介石,后有汪精卫,双双背叛革命,窃取革命果实,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导致天怒人怨,几把熊熊怒火正待燃烧。

举世瞩目的第一把怒火就是南昌起义之火。

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首先派遣李立三等同志前往九江,准备组织中共在北伐军中的力量,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上将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张发奎重返广州,发动农民暴动,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为什么联合张发奎呢?因为宁汉合流清共以后,张发奎因部下共产党员众多且又多为军中骨干,所以不敢贸然“反共清党”,甚至还接纳了郭沫若、张云逸、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第二方面军任职。

所以,当时的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对其抱有幻想,想进行拉拢,但一厢情愿的是,张发奎却是汪精卫的忠粉,当汪清卫后来要求他“清党反共”时,他便着手诱骗属下第24师长叶挺、第20军军长贺龙上庐山开会,趁机解除他们的兵权。

幸运的是,叶剑英得知内幕后,立即告知叶挺、贺龙庐山开会的真相后,迅速拉走了部队,加速了南昌起义这一把怒火的爆发。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大为惊恐,即令张发奎、朱培德向南昌进攻,起义前委会按原计划南下广东挺进。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

但是不幸的是,起义部队在南撤的过程中,历经二次分兵后,均惨遭失败,轰轰烈烈的起义眼看就要熄灭了。这时,三河坝分兵负责留守的负责人朱德走到了历史的前端,从南昌起义中一个不走眼的角色,开始走到历史的前台,成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朱德,四川仪陇人,生于年,是一名从旧军队中蜕变出来的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

由于他所管辖的人数太少,不足人,所以起义时,总前委分配给他的任务,就是请请客、搓搓麻将,意在拖住敌方几个滇军团长,以减轻起义部队的压力,可以说,是起义时毫不起眼的角色,如果不是日后的辉煌成就,他几乎就是历史匆匆一过客,无人知晓。

依陈毅后来回忆也说,朱德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重要的人,却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但是,名垂青史的人,往往怀惴担当,在最危难之时刻,显山露水,慷慨撑局。这也应该就是古人云“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之故吧。

在三河坝,为了掩护起义部队主力南下,朱德毅然接过留守的重任,率领多人,掩护主力南下,阻击强敌。要知道,此时情况已经相当窘迫,敌方钱大钧部3个师约两万余人已大军压境,而且还后援不断。

最终,硬碰碰的战斗连续了三天三夜,起义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折损近一半兵力,只剩余人。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朱德等决定撤出战斗,与起义军主力汇合。

三河坝的战斗,虽败犹荣,不仅胜利完成了阻击和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进攻潮汕的任务,而且还保留了革命队伍。

但在离开三河坝不多远,朱德在饶平三斗坑与潮汕分兵后败退撤出来的一支余人的部队相遇,后来的开国大将粟裕、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正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另有一支余下约人的队伍,在第24师第70团团长董朗的率领下已退往海陆丰,这支余部虽然在董朗的支持继续革命,但后来最终全部被反动派消灭殆尽。

他们给朱德这支好不容易突围出来这支部队,带来了极为不好的消息:起义主力在潮汕被打散,起义军主要领导人下落不明。

听到这个大变故,绝大多数顿如晴天霹雳,不知所措,忧心忡忡,纷纷议论出路,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面对如此现状,朱德等人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挥师该向何处?

恰逢这时,10月5日,部队到达饶平茂芝。朱德决定在此驻扎休整,召开前途军事会议,史称“茂芝会议”。正是这次争论激烈的会议,使得起义部队仅存的建制化的部队得已保留,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军事决策,从而为后来的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有人说“没有茂芝会议,就没有井冈山会师”的原因。接下来,我试图穿过历史的迷雾,剥茧抽丝,还原一个身处困境之中刚刚堪当重任的革命老将,是如何运用自身的智慧,超然的决断力,作出军事决策的?这场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一、鸡鸣四县之地的艰难抉择;

二、堪比“文市转兵”的“茂芝会议”。

三、回眸历史的荣光。

一、鸡鸣四县之地的艰难抉择

天塌地陷,四面追兵。二支合兵饶平茂芝一处的南昌起义残部0多人,未来之路何去何从,正紧迫地摆在当时最高军事首长朱德的面前。

朱德抬望茂芝,这个四县鸡鸣之地,陷入思索之中......

茂芝,在潮州饶平最北端,地理位置很独特。饶平县地处广东省最东端,东和东北毗邻福建平和、诏安两县,北与大埔县接壤,西、西南与丰顺、潮安、澄海三地交界,南濒大海,与南澳岛隔海相望。

茂芝,连接四县(饶和埔诏),是名符其实的鸡鸣四县之地。向南经太平圩、新丰、溁溪至三饶、黄冈、澄海、汕头、海陆丰,或经三饶、凤凰山到潮州。向东,经坑头角、狗母輋、秀篆到福建平和九峰、小溪、诏安、厦门;向东北,经百公座岭、鸟市里、柏嵩到平和、漳州。向西,经西片、蔡子角、百爷岭到大埔枫朗、百侯、湖寮等。

正因为如此,国民党统治时期,茂芝是“三不管”、“不好管”的边远山区,后来的日本鬼子都不敢冒进到茂芝,国民党将军胡琏败退台湾前,也不敢到茂芝抓壮丁。

地理上的独特,成就了茂芝作为古驿道的重要节点,使得茂芝饶北最大的商贸集市,使得朱德在此休整部队,给养补给方便。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群众基础好,没有恼人的民团干扰,相反还有赤卫队的帮助。

如饶平县委委员詹前锋就较早地在村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赤卫队不仅在人数是有一定规模(多人),而且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有开展军事斗争的经验。

而这一切,是朱德未到茂芝前就早已知晓的情况。原来三河坝分兵后,朱德留守三河坝期间,通过交通员曾捎信给中共饶平县委:起义军在江西会昌之战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枪支弾药,部分枪支可支援农军,可派人前去领取。

县委杜式哲、詹前锋获信后立即派人前往三河坝领取。正在作战的朱德抽身接见了他们,并向他们了解了饶平方向有关具体情况,及会来茂芝休整的意向。

詹前锋获知起义部队要来茂芝休整的消息后,立即召集农协会、妇女会、赤卫队成员开会,具体布置起义部队的接待、食宿、安全保卫工作。

年10月5日,朱德率部进驻茂芝,指挥部设在塘滣书斋(全德学校)。适时,朱德他们遇到了潮汕分兵后溃散过来的主力余部,即由周邦采带领的多人,他们带来了致命的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起义军领导人下落不明。

消息传开,部队顿时炸窝,一股巨大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军中迅速蔓延。如此下去,内部军心涣散、外部强敌相望,险境重重,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全军之哗变。如果这种情形出现,作为这支部队目前的最高军事指挥者朱德而言,无论如何的难以接受的。

作为一位身经护国、护法战争,历尽千辛万难,见过大风大浪,追求革命真理的共产党人而言,是决不能让革命就此枯熄的。

10月6日夜,朱德在他住宿的詹前锋家二楼,召集周士第、李硕勋、陈毅、王尔琢、周邦采、毛泽覃、詹前锋等开碰头会,分析当前形势,讨论部队的去向。大家居然一致认为:起义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南昌起义并没有彻底失败。因为我们还在,共产党还在!所以,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有此前奏打底,朱德于10月7日清早,召集排以上20多名干部参加的军事决策会议。具体参会者有:

25师之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73团党代表陈毅、政治部宣传科长毛泽覃、74团团长孙一中、73团团长黄浩声、75团团长张启图、74团党代表杨心畲、74团参谋长王尔琢、军需主任周廷恩、经理处长符克振、师党务梁伯隆、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姚光鼐、师政治部李何林、73团1营营长周子昆、73团6连连长聂鹤亭,20军之3师教导团参谋长周邦彩、6团副团长李奇中、6团6连连长杨至成、教导团赵尔陆、副官长刘得先、警卫队班长粟裕、南昌教导团书记长赵镕等,列席会议的有詹前锋(中共饶平县县委委员)等。

会上,由潮汕主力撤退出来的周邦彩首先报告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利及前敌委员会分散撤退的情况。接着,就要不要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和保存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干部认为主力都失败了,余下的这点兵力根本难以保存下去。甚至还有个别主要的军事指挥人员,此时已经心灰意懒,与一部分干部一起认为,干脆解散队伍算了。

最后,朱德表态,他不同意解散队伍。虽然朱德与这支部队并没有多久的交道,也没有管辖过这支队伍,但他本着共产党的高度自觉,从革命前途出发,慷慨陈词,认为我们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火种保留下来,有义务把革命的重担挑起来,也有信心把这只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他最后说,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一定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最后,朱德还对当前的形势作了分析,现在的情况对我们极为不利,反革命军阀部队已经云集在我们周围,随时都可能向我们扑来,我们必须尽快地离开这里,甩开敌人重兵,摆脱险恶的处境,否则我们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朱德的发言振聋发聩,他的”责任、决心、信心“感染了与会的多数同志,陈毅、王尔琢等当即表示完全同意朱德的讲话,支持朱德的主张,愿意竭尽全力协助朱德一起把革命进行到底。最后,大多数与会同志都表示愿意继续高举南昌起義的革命旗帜,领导部队坚持不懈地进行武装斗争。

于是,会议最终总结归纳成一个决议,四条主线:

一个总的决议: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1、我们和上级的联系已断,要尽快找到上级党取得联系,以便取得上级的指示。

2、我们要保存这支军队,作为革命种子,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搞得早,支援北伐最得力,我们应当以此为立足点。;

3、据最新情报看,敌人已从南、西、北方面向我靠拢,我们要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现在敌强我弱,我军又是孤立无援,所存弹药不多,行动上要隐蔽,沿边界避敌穿插行进。

4、要继续对全军做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发挥党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会后当天下午,起义部队随即离开茂芝。留下了负伤不能随军的74团团长孙一中、75团3营11连连长许光达等20多位伤病员,由县委詹前锋他们帮助照顾。

这就是茂芝会议的始末。茂芝会议为陷入混乱中的起义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保重革命火种,取到了极为重要的任用。此后,朱德率部折转进入闽西,开始了千里转战。

二、堪比“文市转兵”的茂芝会议

在困境中召开的“茂芝会议”,为防止部队散伙,保留革命火种,延续革命火炬,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几乎可以堪比同一时期毛主席秋收遇挫后作出的“文市转兵”的战略决策,彪炳史册。

两支同时期起义的部队,都是在险境重重之中,作出了生天死地的抉择。唯一不同的是,毛主席作出“文市转兵”的决策时,需要巨大的魄力与勇力,“违旨”而行,放弃起义前中央制定的攻打长沙的战略决策,转而向湘南发展,走向农村,走向辟地,逃出生天,挽救了一支革命队伍,为开辟一条新路奠定了基础。

而朱德当时一无领导,二无外联,则不用违背什么上级旨意,只是就部队军心涣散,濒临解散的问题,作一锤定音。凭的是一股热忱与智勇,担当与不甘。

故此,就两支起义队伍生死转折而言,“茂芝会议”与“文市转兵”的结果一样,都是作出了正确了决策,挽救了各自起义队伍,为以后两支队伍的重生奠定了开始。

也正是有了两支队伍的重生,才有了日后两支队伍的握手,实现了井冈山的胜利会师,从而为中国革命燎原了星星的之火。所以才有“没有茂芝会议,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这一说。

所以,“茂芝会议”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尤其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而言,也是功勋卓著的。具体而言,它的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贡献:

一、保留了革命火种,延续了南昌起义的火炬。

由于茂芝会议,坚决抵制了将队伍散摊子,各奔前程的思想,提出了继续革命的主张,使得这支队伍得以保留,南昌起义精神得以延续。

茂芝会议规模不大,只有20多名干部参加;时间不长,只开了不到半天,但其决策重要,意义重大。没有这次会议,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就熄灭了。朱德在起义失败、形势最严峻时刻,挺身而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扛起了继续革命的大旗,这是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据后来,大将粟裕回忆:“朱德同志认为,起义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八一’起义这面旗帜绝对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现在的情况是反革命军阀部队云集在我们周围,随时都可能向我们扑来,我们必须尽快地离开这里,甩开敌人重兵,摆脱险恶的环境,否则我们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二、探寻了一条新路,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地区谋生存。

茂芝会议前,朱德他们清晰目前部队的困境,敌人以数十倍的力量重重包围,显然大道与城市是不能去的,只有走沟壑小道,穿山越岭。于是,他们作出了向敌人势力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湘粤赣边区进军的战略决策,即“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这一点,与毛泽东同志向井冈山偏僻地进军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这也奠定了日后,两支队伍会师后能够共容共存的前决条件。

三、探寻了治军建军之路。

当然,虽然朱德在茂芝,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七十三团编为第一营,共4个连,七十四团编为第二营,九军教育团编为第三营。初步解决了队伍的治理问题,也真正确立了朱德对这支队伍的掌握,开启了朱德戎马一生真正意义上的治军探索。

但,队伍的问题依然不少,军心还有待重整,队伍经历了不少劫难,如石经岭浴血等,在困难面前,继续有很多人思想开了小差,作了逃兵。

尤其在部队到了江西安远县天心圩时,部队剩下仅仅多人。师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团以上军事干部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师、团政工干部一级也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营、连长一级几乎走光,有的甚至带兵离开。连师长周士第也临阵脱逃对革命失望,连当时的连长林彪也差点当了逃兵,队伍再一次面临生死。

于是,在此,朱德等又开始绝地整军之路。史称“赣南三整”,即指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赣南这三整,可谓再铸军心,真正算是统一的队伍之魂。

四、为实现井冈山两支队伍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没有“茂芝会议”,就不可能有南昌起义队伍的延续,就不会有后来的湘南起义,就更不会有后来的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是一支不可支离的主线。

所以,我们追忆井冈山会师的伟大,岂又能忘却这会师之前的起点呢?

三、回眸历史的荣光

历史纵然远行,追忆应历久弥新。重温这段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感恩。

要知道,茂芝会议保留下来的这支革命队伍的火种,为共和国贡献出了几十位英雄将帅,如开国三位元帅朱德、陈毅、林彪;二位大将粟裕、许光达;三位上将周士第、杨至成、赵尔陆;一位中将赵镕;三位少将廖运周、王云霖、袁也烈等等。

还有,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赴汤蹈火,为革命牺牲的英烈们,如烈士王尔琢、李硕勋、毛泽覃、周子昆、刘铁超等等。

是他们,延续着革命的火种,鼓励着革命士气,凝聚着革命人的气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尤其是朱德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尤其值得我们崇敬。作为起义时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到后来力挽狂澜,靠的是什么精神呢,我想就是以下几种精神作用力的使然吧。

一、信仰坚守。

依朱德在茂芝会议前后那段艰难历程时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始终没有动摇。越是危难关头,他越是信念坚定。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失败,朱德同志所部孤立无援,他挺身而出,稳住军心,斩钉截铁地说,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二、革命担当。

茂芝会议时,有人提出要解散队伍,各自天涯的主张,此时的朱德,虽然并不是这支队伍的原生指挥官(以前并没有指挥过他们),与他们之间也不见得有什么共鸣与相交,但作为临时首长的他,扛起了这面旗帜,誓言不倒。这就是一种革命担当与情怀。尤其在以后,在天心圩召开的军人大会上,他更是发出了“要革命的跟我走”的撼人心魄的铮铮呐喊。

三、不怕困难。

在那一段时期,革命是相当危难的,解散队伍,重新来过,我相信朱德会过上一个更好的上等权贵的生活,但他视困难于无物,坚定革命,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相信成功。

在当时,革命也许不会成功,但如果你不相信,那革命一定不能成功。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说,朱德在天心圩力挽狂澜,就可以凭此功劳奠定其历史地位。

我认为,朱德的这四点精神,是一肩挡起南昌起义精神大旗的核心动力。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做事谋局,有着同样重要的启迪作用。

历史千秋,为君点赞!赋诗七律以颂朱德功业:

年青破旧起寒戎,革命争锋首义冲。

八一图强擎异帜,苏区缔造拒豺熊。

太行帷幄躬耕业,延岭运筹辅佐功。

雅量宽宏胸似海,后人常忆颂君风。

参考资料:

1、《朱德年谱(—)》;2、《朱德选集》;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党的文献》;

6、中共饶平党史研究室、饶平县教育局编《朱德与饶平》,内部版;

7、陈毅《关于八一南昌起义》;

8、粟裕《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

9、《周士第的回忆录》之《起义中的二十五师》;

10、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

11、潮汕革命故事(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年11月;

12、网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