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安国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名镇国海昌院。
安国寺俗称北寺,初名镇国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安国寺。现仅存三座唐代石经幢和罗汉堂石碑。安国寺三座经幢,原位于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东、西、南三角鼎立,其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年)、四年和咸通六年(公元年),距今都有千余年历史。
会昌是唐武宗的年号,他一即位便严格限制佛教,更于统治后期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因此这期间的佛教文物极少。而这两座经幢都建于武宗时期且保存完好,更显珍贵。
位置:安国寺经幢,原位于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东、西、南三角鼎立。现在能见到的安国寺遗迹是三座唐代经幢和一些残散的碑石,都被安置在盐官镇北寺巷西的一块矿地上。
建筑形制:
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年)、四年(公元年)和咸通六年(公元年),距今都有千余年历史。
左至右分别为:会昌四年幢,咸通幢,会昌二年幢
其中南座(咸通六年建)石经幢最为巧,高约7米,从底座到顶端都是八角形,共十九个层次。座身镌刻有“九山八海”及束腰浮雕蟠龙等图案,座幢以仰莲承托幢身,周围勾栏、腰檐、斗拱等均为石构仿木构,出檐深远,翼角起翘,勾头滴水,真实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的特色,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石构仿木经幢。
唐会昌二年的经幢高5.8米,下层围径4.4米,经柱高1.3米,周围2米。幢身上的浮雕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威武传神,观音像和礼佛图的刻划也很细腻,其和唐会昌四年经幢均为十六层,由须弥座幢身和仰覆宝珠等组成。幢身有流云托座,雕刻形象生动。
会昌二年幢
三经幢都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和其它佛教故事。三经幢形态优美,冠于浙江,是艺术价值相当高的珍贵文物。在安国寺遗物中还有《盐官道场住世五百大阿罗汉》石碑等。
价值:
从安国寺三座经幢中,可以看出经幢时代风格的演进和流变。
其中两座经幢都建于灭佛运动的武宗时期且保存完好,更显珍贵。
咸通六年幢真实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的特色,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石构仿木经幢,也为研究中国南方唐代建筑提供了实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