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红旗树立大塘肚,三县群英集在中,白犬猖狂施虎势,梭镖打出五兴龙。”这首在当代流传较广、描绘共产党人用武装夺取革命全面胜利、充满英雄气概的诗就出自于罗屏汉之手。

被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誉为中央苏区的重要建设者、红军长征送行人的罗屏汉,是土地革命时期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为革命牺牲时,他年仅28岁。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缅怀永恒。为弘扬英烈精神,兴宁市将位于大坪镇屏汉村的罗屏汉故居修缮一新,打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基地,迎来大量的游客瞻仰学习。

获毛泽东赞扬

领导创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

从大坪圩镇出发,沿S线北行再转乡道,很快便到了位于屏汉村(旧为白云村)的罗屏汉故居久安围。

故居下方的停车坪前,有一棵绿荫如盖的大榕树,相传为罗屏汉10岁时所栽种,如今枝繁叶茂,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

在故居前,罗屏汉的侄子罗徐华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罗屏汉小时候的故事。

罗屏汉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年他出生在白云村。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家里情况也不好,家中兄弟姐妹多。虽然家里贫困,但他在友爱的环境中成长。

小时的罗屏汉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结。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兴宁县立中学就读,他成绩优秀,热心助人,爱打抱不平。

周恩来率部东征驻扎兴宁时,罗屏汉在学校积极参加演说活动,并开始接触进步人士,阅读进步书刊,受到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岁时,罗屏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修缮一新的罗屏汉故居,对罗屏汉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展示。其中一幅画描绘着罗屏汉组织农民武装斗争的场景,在大榕树下人们振臂高呼,宣誓夺取胜利。

那是在年,因大革命失败,时年仅20岁的罗屏汉被委以重任,从广州返回兴宁老家,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画中的大榕树位于钦文小学,是罗屏汉从教的地方,在这里罗屏汉为共产党招兵买马,吸引了众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五一八’攻打兴宁城的武装暴动失败后,兴宁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罗屏汉不幸被捕,经受严刑拷打,却始终无半点吐露。”在罗屏汉的故居里,解说员李佳玲介绍,当时敌人对罗屏汉无可奈何,只好让其家人拿钱保释出去。

再次攻打兴宁县城时,暴动取得胜利,成立了兴宁县苏维埃政府。罗屏汉随广东工农讨逆军十五团进军梅县,准备和南下广东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会合。随后与寻乌地下领导人古柏取得联系,带领起义部队转移到安远天心进行整顿。

年初,广东省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第三营成立了,罗屏汉任营长,在大信中和朱尾坑建立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遭到国民党团防的疯狂围剿,损失惨重。

罗屏汉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就要有根据地作依托。于是,他深入大塘肚这个两省三县交界、山高林密的边远山区,开展农民运动,发展革命武装。

革命烈火在五兴龙熊熊燃烧起来。年3月,罗屏汉被选为五(华)兴(宁)龙(川)县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负责农民运动。

同年秋成立兴宁县革命委员会,罗屏汉任革委会主席,随后被选为中共兴宁县委书记,成为兴宁县的第一领导人,并领导创建了东江苏区革命根据地和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在《清平乐·会昌》诗句中,专门以“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赞扬罗屏汉创建的南粤五兴龙为中心的根据地。

邓小平的亲密战友

钳制国民党军送行红军长征

罗屏汉故居旁有一口古井。这口老井地势比水泥村道低两米多,四周有简易的石墙,有一处石阶可供人出入。

老井的井沿高至成人腰部,斑驳陆离,底部还有好几个缺口。井壁长着些许野草,白色水管直通井内。人们经过时,总会被它吸引。

探头一看,井水清澈见底。记者与一位带娃的阿婆交谈后,得知这口老井有两三百年历史了,向来是附近村民的饮水源。由于村民爱护生态环境,井水从未被污染,所以老井一直为村民服务至今。

罗屏汉故居修缮后,保留了这口见证了罗屏汉铲除当地恶霸的老井。

在担任东江游击队政委时,罗屏汉有一次经过白云村,突然听到数声枪响划破长空,正缺少枪支寻思收缴门道的罗屏汉,躲在老井旁观察。他发现原来是当地恶霸新买的洋枪正在试枪。

次日晚上,罗屏汉带领23位武装人员摸黑来到恶霸家中,克服重重困难,让恶霸家属乖乖交出5支短枪、3支长枪。

这个故事在屏汉村广为流传。“不仅为队伍夺得了枪支,还为家乡村民铲除了一大恶霸。”坐在自家的竹藤椅上,村民罗新易回忆起少时父辈们讲述的罗屏汉故事,“家家户户对罗屏汉夫妇的故事都很了解。”

年7月,江西会昌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其妻子张瑾瑜任会昌县委妇委书记。

次年3月,邓小平调离会昌,罗屏汉接任他的职务,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从此他肩负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党政军要职,担当起扩大红军和推动苏区向南发展的重任。

“罗屏汉与邓小平并肩战斗的一年多,结下深厚情谊。直至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会昌时,还特地询问了罗屏汉夫妇,缅怀战友之情。”李佳玲介绍说。

第三作战分区与第五分区合并,成立粤赣军区,罗屏汉被任命为军区政治部主任。他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在党代会上作专题报告,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军事思想。

正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危难时刻,中央军委任命罗屏汉为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从筠门岭出发,回师兴平寻龙武边境,在外围战线灵活机动地打击和牵制了大量敌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作战,保卫中央苏区中心区域,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战绩突出,罗屏汉受到中央军委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赞扬。

主力红军长征后,罗屏汉奉命留下,担任中共中央分局后方留守处主任,领导和组织地方游击战争。

他率领游击队在根据地分散活动,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与陈济棠围剿兴龙根据地的驻扎军队周旋,秘密平衡协调“罗塘谈判”的五项协议,使红军主力转移途中顺利地跳出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军事大包围。

根据中央分局指示,罗屏汉到东江主持白区工作。为解决医药、食品问题,他指派蔡梅祥抓捕了美国传教士王神甫。他利用洋教士调开包围赣南红军的大部分陈济棠部队,帮助中央分局突围。

为了在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罗屏汉领导的闽粤赣边苏区和古大存领导的粤东北苏区,坚持了在革命史上艰苦卓绝、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有效地钳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大大减轻主力红军的压力。

革命精神永存

故居成红色教育基地两年迎客5万余人

修缮一新的罗屏汉故居依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土黄色的外墙显得略为沧桑,内部的装饰木材采用的是仿古木料。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罗屏汉故居进行修缮。”大坪镇镇长刘渊介绍,罗屏汉故居约有年历史,是一座底层约平方米二层砖木四角式瓦房,年一场火灾将其烧毁,只剩下四周墙体。

年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拨款,在兴宁市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大坪镇党委政府于当年8月,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其修复完好。修复后即动工布展,于次年5月完成了基础设施布展。

“年5月对外开放后,许多团队、游客前来瞻仰英烈,或是进行党建活动。”刘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开放两年多以来,罗屏汉故居迎来了多个团队5万余名访客。

踏入罗屏汉故居,正中央放置着罗屏汉和妻子张瑾瑜的铜像。周围的墙上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对革命伉俪,从投身革命到领导农运、创建苏区,再到履职会昌、守卫粤赣,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最后一部分,展示了名人对于罗屏汉的评价。其中北京市原副市长、陈毅之子陈昊苏,于年写了一首词纪念罗屏汉夫妇:“青春碧血映山红,烈火忠魂唱大风。赤帜高扬传之久,先驱榜样赞英雄。”

其中“映山红”描述的,便是罗屏汉壮烈牺牲的场景。

年7月,在敌人派重兵进行地毡式大围剿,致使中央苏区遭受最严重的破坏。危急关头,罗屏汉带领一个小分队转移到兴宁大坪,计划进军古大存领导的东江苏区,却遭到陈济棠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

两次负伤的罗屏汉,带领仅12人的队伍转战至龙川径口宿营山上,因叛徒曾火生出卖遭到敌人的重重包围。由于敌众我寡,当场牺牲和失散10人。

罗屏汉带着以前的贴身警卫员、时任独立营营长的潘秉星退到大坪咨洞村,遭到该村后备队罗永燕民团攻击。罗屏汉虽然负伤,仍顽强地且战且退。当退至大坪鸭池村大窝里时,仅剩下他一人。

身负重伤的罗屏汉无法再走,只得坐在坟地里,坚持与敌人搏斗,面对猛扑而来的敌人,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入自己的胸膛。

罗屏汉牺牲后,敌人许久不敢近前。一天一夜后见确实没了动静,才上前把他的头颅砍下,先后挂在大坪警察所门口和兴城门楼上示众七天七夜。

壮烈牺牲时,罗屏汉年仅28岁。而她的妻子张瑾瑜在他牺牲前两月,也因被敌人重重包围饮弹自尽,当时她已身怀六甲。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去年5月,以红军留守革命根据地为背景,以罗屏汉、张瑾瑜等人物为原型的电影《生死坚守》在罗屏汉故居开机拍摄。近日,《生死坚守》被评为全国8部优秀国防军事影片之一,列入年全民国防教育万映计划重点推介影片。

“《生死坚守》预计明年3、4月份上映,我们会趁着上映的时机,举办多场缅怀先烈的活动。”刘渊介绍,大坪镇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大坪红色小镇建设,内容涵盖罗屏汉故居、原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黄文杰故居、南粤古驿道等红色革命遗址。

罗屏汉故居不远处是罗屏汉的出生地,现在只剩些断壁残垣,但从断壁分布的范围,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围龙屋之大。罗徐华老人指着一面残缺的黄土墙告诉记者,“这里便是罗屏汉居住的房间,现在的罗屏汉故居则是他读书、会客的地方。”

刘渊介绍,大坪镇正规划修缮罗屏汉出生地,并做好相关布展。

“罗屏汉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大坪的人民,我们也希望通过打造红色小镇,让更多的人认识罗屏汉,认识罗屏汉的故乡梅州兴宁大坪镇,来瞻仰英烈,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刘渊说。

■相关

革命伉俪的爱情故事

在罗屏汉故居正中央,是罗屏汉与张瑾瑜夫妻二人的铜像,他们二人都为土地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张瑾瑜,原名瑾珍,年出生于兴宁市永和镇大成村。她15岁就逃出家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共兴宁县委委员,积极投身于宣传妇女解放,号召参加红军等工作。

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抱负,成就了他们俩。年罗屏汉和张瑾瑜结为夫妻,成为革命的人生伴侣。

闽粤赣军委将兴宁游击队、寻乌游击队、龙川游击队整编为红十一军独立营,张瑾瑜担任营部党支书兼宣传队队长。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改组,张瑾瑜任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与丈夫罗屏汉一同调往江西会昌县委工作,张瑾瑜又任会昌中心县委妇委书记,同样干得出色,使会昌、寻乌、安远三个县的妇女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潘洞起程去会昌,郎点蜡烛妹烧香,两人跪下发过誓,革命永不变心肠。”罗屏汉调往会昌时吟唱的这首山歌,充分体现了他和张瑾瑜的坚贞爱情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然而,投身革命即为家,便无二心顾小家。为了革命她和丈夫毅然决定,先后将两个孩子不留姓名送给当地老乡抚养。骨肉分离,令做母亲的张瑾瑜肝肠寸断,却又无怨无悔。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张瑾瑜和留下来的同志在于都河边含泪送别中央红军,随后组织地下游击队,掩护红军转移。在敌人疯狂的清剿中,张瑾瑜加入队伍,把敌人引向自己。为掩护陈毅率领的中央分局领导机关顺利突围,经受了九死一生的严峻考验。

游击战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张瑾瑜所在部队突围到安远高云山芦村茶坑时,遭到敌人的四面搜剿。为了让其他同志突出重围,当时有孕在身、行动不便的张瑾瑜选择牺牲自己。面对扑上来的敌人,她宁死不屈,饮弹自尽。这位年仅23岁的巾帼英雄,辉比日月,气壮山河。

在残酷的斗争环境里,罗屏汉、张瑾瑜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奋斗,舍生取义。他们活着,是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他们献身,同样是为了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钟思婷刘海阳张森源

参考文献

《烈火忠魂——罗屏汉、张瑾瑜夫妻英烈》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