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诚信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1130/10008937.html

《敦朴乐善》:万历年间那些事儿

◆◆◆

石禄生

1

在品藏天下牌匾艺术馆所珍藏的,近三千片中华传统匾额中,科举题材的匾额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他类型的匾额,大多也与科举有关;因为这些牌匾的题匾人,基本上都是“考而优则仕”的前科举优秀者、后来荣登仕途的朝廷官员。

福建品藏天下牌匾艺术馆

可见,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是中华匾额文化的摇篮。事实的确如此,在隋唐以前,匾额文化虽源远流长,但却只是士大夫们附庸风雅的玩物,而在民间并不具有普遍性。后来科举制度确立了,读书的风气席卷大江南北,匾额文化也随之盛行起来。

明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就连清代的科举规则基本上都是从明代照搬而来的。但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加之明清交替时期战乱纷飞,再加上读书人对封建政权更替时的恐惧等原因,导致明代遗留下来的科举匾额存世量远不如清代的。

明朝科举考场

从科举的角度出发,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品藏天下牌匾馆所藏的一块明代科举匾:“敦朴乐善”。此匾题写于明万历乙巳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三年()。

明万历乙巳()年匾伍凤章冯天牧题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匾的题匾人是广东大埔县的知县伍凤章、教谕(主管教育的官员)冯天牧;受匾人则是一个“冠带乡宾”,也就是有资格参加全省乡试的秀才,其人叫萧凤仪。

关于题匾人和受匾人,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稍后再谈。我们先来谈一谈明朝万历年间的社会大背景。

我们都知道,近十年到二十年间,文化读书圈子有两本关于明代的书籍,火得一塌糊涂:一本是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先生写的《万历十五年》,另一本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尤其是前者,对万历年间的明代政治生态,做了别开生面的大胆想象,并施以“春秋笔法”描述之。

以上两位作者的“春秋笔法”,笔者自然只能望其项背。但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明代历史之庞博与繁杂,一味追求系统性地阐述,未免过于枯燥,吃力不讨好。转而拣枝干来说,可也。

明隆庆六年(年),10岁的小皇帝朱翊钧登基了;这就是明神宗,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正是明神宗开启了赫赫有名、为时长达48年的“万历”年号。

明神宗当皇帝的头十年,基本上不做什么决策。因为他年纪太小,头几年还不怎么懂事呢;后来稍微长大了一些,但也还没什么主见,几乎不敢挑战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大宦官冯保的“权威”。

没错,张居正和冯保就是明神宗早年的守护者。前者是神宗的老师,内阁首辅大臣,军政大事裁决者;后者是神宗的生活大管家。此二人联手,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神宗的“父母”角色。

正是出于这种“天时地利”,一代名臣张居正刻不容缓地,对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政治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改革,时称“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为什么张居正的改革只持续了十年呢?因为他在第十年就死了。就算张居正没死,后来明神宗也成人了,必然要收回权力。所以,唯有这十年,是张居正的改革黄金时光。

张居正的改革当然是全方位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无一不囊括在内。但我们在本文中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