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昌县筠门岭镇石久村的“旱改水”项目区,绿油油的稻苗在成片的稻田里拔节生长,孕育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希望。“旱改水”改出了“路相连、渠相通、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质量水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让乡村振兴走上新“稻”路。
会昌县筠门岭镇石久村“旱改水”项目区
“旱改水”是指通过改善土壤、排灌条件等,将劣质、等级低、中低产的旱地改造为水田。“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缓解当地耕地占补平衡压力。
会昌县认真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按照“高、精、特、新”四字诀大力实施耕地提质提效“旱改水”项目,让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基层落地落实。
“高”,即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端规划。会昌县将“旱改水”项目作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前提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抓手,高度重视,每年提前谋划、积极挖潜,尽量多实施、多造田。成立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高位推动,分管领导常态化调度、一线指挥,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聘请资质过硬、经验丰富的规划设计单位,按照高标准农田的标准来规划设计,确保耕地长期可耕种。
“精”,即精准选址、精细管理、精心打造。把好项目精准选址关,扣好项目“第一粒扣子”。加强与乡镇、成员单位、技术单位的沟通,充分听取林业、水保、农业等行业部门的意见,确保选址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避免造出的田“没人要”“难跟管”。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工程验收、报备入库、后期管护等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支撑。精心筛选过硬的施工队伍和监理单位,由县自然资源局安排工作人员一对一负责监管每个项目,全程把好质量关。
“旱改水”改出新“稻”路金色稻田好“丰”景
“特”,即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特别注重群众参与、特别注重谋划长远。在项目实施中充分考虑各个地块的先天条件和各村村民种田的积极性差异,因地制宜用好现有的道路、水源,降低建设成本,尽量建设成片地块。注重发动群众,宣传好政策,让群众在项目选址、项目施工、质量监督、项目验收中全过程参与,保障了群众利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留足项目质保金,落实前三年施工单位耕种责任,分期分批拨付工程款和种植补助,避免短期行为。
“新”,即注重挖掘新资源、探索新机制、走出新路径。采取“上下互动法”挖掘后备资源,即县里“图上找”,在数据库找出资源图斑发给各乡镇核查可行性;乡村“地上找”,实地找出地块报给县里进行政策和技术把关,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地块,尽最大努力挖掘新资源。积极探索完善项目后期管护机制、考评机制。创新项目实施市场化方式,解决好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收益问题,实现互利双赢。
“旱改水”项目见成效稻谷飘香迎丰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