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底,邓子恢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一职。
不久后,邓子恢一家老小搬进中南海。那时候,他和林伯渠住得很近,两家孩子成天玩在一起。
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了两家的孩子,可他们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惑,为啥林伯渠的儿子林秉苏越长越像邓子恢?
有一次,朱德故意逗他,“秉生,你究竟是谁家的崽啊,我们看你长得像邓老。”
虽然跟孩子们是在逗乐,可朱德一点不觉得自己的猜想是在闹着玩,于是,他找到邓子恢,很认真地问他,
“你和林伯渠是不是弄错孩子了?我看林秉苏跟你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邓苏生反而越长越像范乐春了。”
对此,邓子恢哈哈一乐,“不会错,不会错。当初调查的时候,范乐春的堂嫂肯定林秉苏是林伯渠、范乐春的儿子,应该以他们的意见为准嘛。”
图
朱德
战火纷飞中骨肉分离
事实究竟是什么?这话要说回到年。这一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当时,时任中央财政部部长的林伯渠是要随红军主力长征的,而他的妻子范乐春,因为刚分娩不久,无法与丈夫同行,只得留在苏区继续斗争。
巧的是,邓子恢的妻子黄秀春也刚分娩三天。她是中央财政部的会计,因为急需将库存的资金和物资分给红军部队带走,她只好把刚出生三天的孩子交给范乐春,然后匆忙赶去会昌县白鹅乡山区的仓库执行发放财务的任务。
范乐春看着怀里的两个孩子陷入沉思,带着孩子革命是不可能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得给孩子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这时,她想起了住在会昌农村的堂兄范美宏和堂嫂郭发仔。于是,范乐春连夜从瑞金赶去了会昌,把两个孩子亲手交到堂兄堂嫂手中,
“这里一个孩子姓林,刚出生十四天,是我自己的孩子,另一个孩子姓邓,是我战友的孩子,刚出生三天。”
善良的堂兄堂嫂不忍心看两个幼小的孩子在兵荒马乱中丢了性命,于是,他们点头答应了范乐春。
安排好两个孩子后,范乐春赶回了部队,并随小分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后来,她带领红军部队不断辗转于闽、粤、赣三省边界,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
虽然范乐春堪称是军中“花木兰”,可敌后游击战实在太苦了,更何况,刚分娩不久的她便匆匆投入了战斗,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有几次吐血晕厥。
战友们想方设法将她送进医院治疗,经诊断,范乐春患上了肺病。
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有所好转,可好景不长,敌人发现了范乐春的踪迹,不得已,医院,紧急转移到福建永定县农民游击区的草棚里修养。
年5月,范乐春不幸去世。
还有黄秀香那边,她赶去白鹅乡山区完成发放任务后,跟着红军小分队向赣南转移突围。
行军过程中,小分队遭到敌人伏击,黄秀香腿部中弹。战友们把她放到箩筐中,抬着她继续前进。
可因为敌人火力太猛,战友们纷纷倒下,最后,受伤的黄秀香落入敌人手中。
在敌人的指挥部,她被严刑逼供,受尽折磨,尽管如此,黄秀香还是没有透露红军的半点讯息,最后她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24岁。
遭受毒手的不仅仅是两位母亲,红军主力刚一撤离,国民党军便杀气腾腾地开始了“清剿”活动。
不管是红军的伤病员,还是红军的亲属们,又或是曾经帮助过红军的百姓们,通通被国民党军残忍对待。
在这样咄咄逼人的军事攻势下,范美宏只能带着家人逃进深山老林中,等到搜查高潮过去后,大家这才战战兢兢地回了家。
除了范乐春托付的两个孩子,范美宏家里本身还有一个女儿。这么一来,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孩子夜夜哭,哭得夫妻俩心急如焚。
恰好,邻居王二嫂家有个来自洛口的好心大姐,她于心不忍,提出愿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
思来想去后,范美宏夫妻俩将哭得更厉害的孩子交给了大姐。大姐尽心尽力,想要将孩子抚养成人,可命不由己,她的丈夫患上不治之症撒手人寰,她只能改嫁。
改嫁后,大姐把孩子转送给漳埠的一位农妇,没想到,漳埠的这位农妇也遭遇了不幸,又将孩子转送给靖石农村的人家。
兜兜转转很久,最后,孩子流落到了洛口赖兆枝夫妇家中。
图
林伯渠
赖兆枝夫妇膝下无子,对于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他们万分用心,平日里省吃俭用,只为顺顺利利把孩子抚养长大。
这个好不容易找到依靠的孩子是林伯渠和范乐春的孩子,此时的他被叫做“赖亚平”。
或许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赖亚平从小就很懂事,四五岁时,就爬上山坡,帮人放牛贴补家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赖亚平在山上放牛,不慎摔了一跤,腿部受伤严重。
赖家根本没钱给孩子治病,所以,赖亚平留下残疾。
这事成了赖兆枝夫妻俩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为了让赖亚平有个谋生的手艺,十一岁那年,他们将孩子送去了裁缝店。
好在赖亚平聪明努力,他用最快的时间学会了裁缝手艺,还跟着附近的文化人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图
邓子恢
至于范美宏留下的那个孩子,虽然他没有像赖亚平一样被送来送去,可在他九岁那年,范美宏去世,紧接着,范美宏的亲生女儿也不幸夭折,家里只剩孤儿寡母。
这个名叫“范宜德”的孩子其实是邓子恢的儿子。那时候,郭发仔有心想让孩子上学,便想方设法供养他。
范宜德很争气,成绩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后来,家里的条件实在撑不住一个读书人了,范宜德辍了学,去了伞厂做了学徒。
邓子恢托人找回孩子
而邓子恢这边,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坚持战斗,年4月,邓子恢回到闽西,组建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这期间,他听说了妻子黄秀香牺牲的消息,至于儿子,已经音讯全无。后来,只要他有空,便会到处打听两个孩子的下落,可惜费尽周折,孩子们也没有半点消息。
一直到年革命胜利后,邓子恢去了武汉,担任华中军政委员会主席。
这时的他算是安定下来了,于是,他又开始惦记起两个杳无音讯的孩子。
恰好,解放军驻守赣州的某军政委陈仁麒是邓子恢在福建龙岩时的老部下,于是,邓子恢给他写了封信,拜托他帮自己和林伯渠找寻流落在江西的孩子。
图
陈仁麒
不到一周时间,范宜德就被找到了。郭发仔没想到红军会回来寻找孩子,显得特别高兴。
她告诉前来调查的左枫,当时,一个孩子姓邓,一个孩子姓林,留在自己身边的是范乐春的,也就是姓林的,另一个孩子姓邓,被送到了洛口。
左枫本以为,第一个孩子这么轻松就找到了,另一个孩子也不会太难找,没想到,他们辗转了四五家,耗费了将近两个月时间,这才问到赖兆枝家。
赖兆枝家住在深山,那天,一位带枪的军人找到他,这可把一辈子安分守己的夫妻俩给吓坏了。
左枫赶紧解释,说自己是解放军,也就是过去的红军,这次是来寻找当年红军丢失的孩子的。
赖兆枝根本不知道孩子是谁的,也不知道孩子姓什么,他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对方听。
左枫耐心听完了赖兆枝全部的故事,这才确定,赖亚平就是他们要找的第二个孩子。
随后,他告诉赖兆枝夫妻俩,说赖亚平的亲生父亲会将孩子接到城里读书,毕业后,还会把孩子送回到老两口身边,让他尽孝。
虽然赖兆枝夫妇舍不得,可他们也明白,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于是,他们抹干了泪,送孩子去了会昌县城。
在这里,赖亚平和范宜德见面了。关于他们小时候曾被裹在一张被子里的事,两个人都记不得了,不过,他们之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随后,左枫将两个孩子送到陈仁麒面前。他指着范宜德说这是林伯渠的孩子,指着赖亚平说是邓子恢的孩子。
陈仁麒笑得合不拢嘴,他拿着照片比对半天,总觉得哪里不对。于是,他将左枫悄悄拽去一边,“你没搞错吧?范宜德怎么长得有点像邓子恢?”
左枫拿出调查报告,说范宜德的养母郭发仔反复强调,范宜德是范乐春的孩子,那不就是林伯渠的孩子嘛。
既然收养人这么确定,陈仁麒也不好多说什么了。随后,他给两个孩子一人买了身新衣裳,并把他们送去了武汉。
见面那一天,邓子恢焦急地等待着,一听到门外传来汽车的声音,就赶紧跑出去看。
看到左枫一左一右领着俩孩子,邓子恢笑呵呵地问道,“你们哪个姓邓,哪个姓林啊?”
俩孩子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左枫马上做介绍,“首长,这个是赖亚平,是您的孩子,这一个是范宜德,是林伯渠的儿子。”
赖亚平很机灵,听到左枫这么说,赶紧叫“爸爸”,叫的邓子恢眉开眼笑,抱着俩孩子摸个不停,
“当初把你们留在会昌,我和林伯渠、范乐春、黄秀香都舍不得,可那是革命需要,身不由己啊。”
图
陈兰、邓子恢
后来,邓子恢为了纪念苏区,给赖亚平改名为“邓苏生”。接着,他给林伯渠发了个电报,“范乐春留在会昌的孩子已经找到了,现在在武汉我家中。”
林伯渠收到电报后高兴极了,天天盼着孩子赶紧来北京。
可是,邓子恢的妻子陈兰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她觉得赖亚平不太像邓子恢,反而是范宜德长得很像。
她建议给两个孩子做个亲子鉴定,确定了再给林伯渠送到北京去。邓子恢想了一下,
“算了,还是按左枫同志和范宜德养母郭发仔所说,把精干的范宜德送给林老吧。反正我们共产党人的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
两个月后,范宜德被送进中南海。林伯渠家中的姐姐们特别疼爱这个流落在外十几年的弟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紧着他。
林家还有个小弟弟,也成天拉着范宜德的手在中南海转悠,一起玩耍,还帮他介绍中南海的情况。
林伯渠给他改名为“林秉苏”,寓意是传承苏区的优良传统。后来,他被送到育才小学和中学读书。
林秉苏虽然身在中南海,心里却特别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有那个在武汉共同生活了两个月的小老乡——邓苏生。
说来也巧,年底,邓子恢被调到北京工作,于是,他们一家来到中南海,还和林伯渠做了邻居。
林秉苏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和邓苏生竟然又见面了,两个孩子亲热的跟一家人似的,成天待在一起玩。
那时候,中南海吃饭吃的是大食堂,不管大人小孩,在食堂都是边吃边玩。
饭前饭后,摆副棋盘,身后围着一大圈人,都是“出谋划策”的。林秉苏和邓苏生也特别爱凑这个热闹,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这俩是邓子恢和林伯渠从江西找回来的孩子。
慢慢地,中南海的大家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林秉苏长得像邓子恢,邓苏生反倒长得像范乐春。
后来,朱德专门去找了邓子恢,问出了心里的疑惑。邓子恢笑呵呵的告诉他,当初郭发仔反复强调,林秉苏就是范乐春的儿子,不会搞错的。
图
邓子恢在龙岩
郭发仔说出事实真相
年,邓子恢去南方考察。来到瑞金后,日理万机的他仍不忘郭发仔养育红军后代的恩情,在招待所给她写了封信,还寄去了一块布料。
后来,他托瑞金县委书记转交给郭发仔,还嘱咐要多照顾她的生活。
这些举动令郭发仔万分感动,与此同时,她内心生出一股内疚。她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实话实说。
原来,当初范乐春留下的两个孩子缺奶水,这才迫不得已把哭的更厉害的孩子送了出去。
后来,送出去的孩子下落不明。为了给范家留个“根”,郭发仔索性将留下的邓子恢的孩子当成范家的血脉抚养。
左枫来找孩子时,她一口咬定自己身边的就是范乐春,也就是林伯渠的孩子,这才造成了一场误会。
如今,看到邓子恢这么记挂自己,郭发仔愧疚难当,于是,她托人分别给邓子恢、林伯渠写了信,说明了真相。
图
邓子恢和孩子们
年春节,在邓子恢家的客厅里,邓子恢、林伯渠,还有邓苏生、林秉苏,四个人一起办了场特殊的春节欢庆仪式。
互相问好后,邓子恢和林伯渠郑重宣布,
“经过调查,林秉苏为黄秀香所生,也就是邓子恢的儿子,邓苏生为范乐春所生,也就是林伯渠的儿子……”
他们说了很多很多,说的两个孩子眼泪直流。后来,他们建议两个孩子改名换姓。
邓苏生改名为林苏生,还是纪念苏区诞生的意思。林秉苏则改名邓秀生,以怀念生母黄秀香的生育之恩。
图
林伯渠
不过,邓子恢和林伯渠并未强迫两个孩子,他们询问二人的意见,还说,
“姓什么,叫什么都不重要,名字不过是个符号,大家都得有个名字,方便互相区别。你们都是共产党人的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以后也是要继续干革命的。我们不需要你们养老送终,重要的是你们不能忘记当年养育你们的父老乡亲,他们养育你们十几年不容易,你们要永远记得这份养育之恩。”
改名换姓说着容易,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却很难。他们商量过后,决定继续使用原来的名字。
只不过,他们会时不时的更换床位,轮流到亲生父亲家团聚,叫一声爸妈,生活一段时间。
图
林秉苏
年,林秉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后,向邓子恢提出,自己想回会昌看看养母郭发仔。
邓子恢当然支持,考虑到这是孩子第一次单独离家,邓子恢不放心的准备了封介绍信,若是中途遇上困难,可以向相关部门求助。
林秉苏高高兴兴地登上了返乡探亲的火车。一路上,他遇到不少问题,可一直没有用父亲给他准备的介绍信,硬着凭借一股韧劲找到了郭发仔的家。
林秉苏骄傲地向养母宣布了自己考上大学的喜讯,郭发仔激动得流泪,看到孩子这么有出息,她觉得一切值了。
年,邓苏生向林伯渠夫妇提出,自己想回会昌,跟养母一起生活。尽管舍不得孩子,林伯渠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邓苏生回到会昌后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还入了党。一年后,全国大学统一招考,邓苏生在当地参加了考试,并被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于是,他又回到北京继续读书。
毕业后,邓苏生还是没忘了初心,他再次向林伯渠、邓子恢告别,返回了会昌。
邓苏生在赣南法院一干就是三十年,直到退休后,才返回北京安享晚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