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昌县西江镇钦龙村,有一位名叫王祖林的八旬老人,50年如一日照顾弟弟诠释兄弟情义。王祖林对残疾弟弟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50年,他克服重重困难,与弟弟吃住在一起。同时,王祖林还感召子女主动加入到照顾他们叔叔的行列中。
近日,记者来到钦龙村王祖林家里,其房子并不算大,质朴简单,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大厅一角,83岁高龄的王祖林此时正坐在竹椅上细心编织竹笼,而其弟弟王祖彬也坐在一旁观看着编织竹笼。当天,王祖林显得特别高兴,说自己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回来了,还做了一桌丰盛的家宴。
风雨不弃兄弟情
50年前,年轻的王祖彬就被发现腰椎骨质增生,受当时家中经济条件限制,耽误诊疗,最终导致终身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的王祖彬,一直跟随着父母和哥哥王祖林居住在一起,一家人生活虽然过得拮据,但也其乐融融。年轻的王祖林夫妻心里清楚,残疾的弟弟,更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尊重,生活上,他们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有好吃的先给弟弟,发生矛盾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宽容和谦让弟弟,不争不抢,默默关心关怀,让弟弟王祖彬感到生活有了依靠。
王祖林说,父母临终前最大的牵挂,就是失去劳动能力的弟弟。然而,当时王祖林家小孩众多,家庭压力也很大,生活窘困,经常是揭不开锅,原本王祖林夫妇就生有7个小孩,加上一个需要照顾的残疾弟弟王祖彬,日子愈发难以为继,虽然如此,王祖林夫妇毅然接过照料弟弟的重担。“父母去世时最放不下的就是我弟弟,当时我就对父亲说,有我吃的,就有弟弟吃的,不管弟弟以后怎么样,我都陪在他身边。”一句承诺,王祖林夫妇坚守了半个多世纪。王祖林说:“作为一生一世的兄弟,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辛勤劳动换真情
年轻的时候,王祖林夫妇通过劳动挣工分,再把工分兑换成粮票和粮食,王祖林总是把兑换的粮食先确保弟弟王祖彬及孩子们,自己忍痛挨饿把弟弟照顾好,将孩子们抚养好、培养成人。后来,王祖林在林厂的工作安排下,学会了割松油、放松油,那时,他总是早出晚归,出没于深山丛林中,但也不忘嘱咐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要关心、照看好他的弟弟王祖彬。每次从山里回来,王祖林总是先到弟弟王祖彬的房间,了解他的生活饮食情况,确保他的生活有保障。
空闲的时候,王祖林会带着王祖彬到村中去走一走,散散心,一起在祠堂里玩耍。偶然一次,他们在村中看见竹匠师父在编织竹筐,也就慢慢地跟着学习编织竹筐,割了30多年的松油后,割不动了,回家的时候就把这个平时学习到的编织技术用了起来,种些竹子,每天编织一两个竹筐,逢圩时拿到圩镇去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祖林夫妇通过勤劳和善良的举动感化着身边的人,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在王祖林夫妇的带动下,他的儿女们也非常孝敬王祖彬。大儿子现住在县城,一度想把父母及叔叔都带到县城居住,但因为王祖林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执意要回老家居住,于是带着弟弟王祖彬又搬回到了钦龙村。如今,王祖林的孩子们每周都会轮流回来或一起回来陪伴老人,只要回家看望父母,孩子们备的礼物都是双份,有时甚至给叔叔王祖彬带的还多些。(宋俊郭世生记者李喆)
讲述赣州好故事
身边好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