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建春门浮桥。浮桥长约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次都没有被洪冲垮过。我们感慨祖宗智慧的同时,也要记住今天维修浮桥的造船工匠们。右图为师傅们用铁链、挂钩、木棍按照杠杆原理,将木船两头按照设计的要求合拢定型。
每当您茶余饭后漫步在赣州的浮桥上,欣赏着沿江的美景时,您可曾想过,这些木质浮桥的主体,一只只小木船是怎样打造出来的呢?是出于哪些能工巧匠之手呢?造船的工作场地在哪儿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和一连串的疑问,记者在章江南河浮桥靠章江南大道一侧,找到了浮桥木船的“工厂”,连续数日跟随师傅们工作、生活,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能工巧匠们造船的难忘瞬间。
“叮叮咚咚……”,章江边木匠师傅有的在锯木,有的在刨板,有的在钉钉…… 易来生师傅于都县黄麟乡,有着几十年造木船的经历。图为易老正在挑选木材。
靠章江南大道一侧,往全球通大桥方向约米处,木栈道边水草相伴的小木屋就是造船师傅的“家”。
负责维修浮桥,打造船只的师傅一共有5个人,年龄最大的68岁,最年轻的55岁,平均年龄60岁。他们都是来自赣州周边县市有着几十年造船工龄的老师傅。提起造船的往事,师傅们个个如数家珍,毫无保留的跟记者畅谈起各自与船的故事。图为造船师傅们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吃着简单的晚餐。
晚饭后,师傅们坐在江边的“家”门口休息聊天。年近70岁的吴才禄师傅来自赣州会昌县,曾经在会昌县庄埠乡造船厂从事过30年造木船的工作。他说,70年代,他每个月在造船厂所挣得的工资是48.5元,比乡里干部每月还多出十几块钱。在当时,那份靠汗水打拼得来的薪水养活了一家人。而如今,5位师傅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协同作业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只木船所有的工序。核算下来每人也就百余元的工钱。
他们每天5点半起床,洗漱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中午就在附近的树荫下稍作休息,下午2点钟开始做工。师傅们所居住的简易木屋里除了一排大通铺和一台风扇、简单的烧饭用的锅灶外,没有电视机等任何供休闲消遣的电器。晚间师傅们就着江边取水洗澡。。。。。。生活极为艰苦。图为吴才禄师傅大汗淋漓、手持墨斗点上一支烟稍作休息。
左图:工匠们的造船工具也与时俱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右图,将竹子刨成的纤维用棍棒敲打蓬松后,搓成的竹麻绳是填补船缝的传统工艺。
林罗生师傅56岁,于都县梓山镇人。在低矮的船底下,林师傅用工具将事先搓好的竹纤维绳子打进船底的木板的缝隙。
钟锦来师傅55岁,会昌县庄口镇人。挑选出一块带弧形的木板,进行画板准备做船舷。
桐油配上石灰搅拌,揉成团,是填补船缝又一不可缺少的工序。吴称生师傅在用桐油与石灰配置而成的糕团填充船缝。50多岁的吴称生师傅是于都县梓山镇人,年来到赣州加入了东河浮桥维修与船只的建造的工作,并于年10月至年6月间,全程参与了章江南河浮桥的建造工程。在当下5个师傅中,吴称生师傅在赣州工作的日子是最长的。
一块块木板经过选料、画板、刨平、拼接后,形成了船的各个部件,木板拼接过程中基本按照“五寸三钉”的工艺完成。
蓝天白云下,一只初露雏形的木船犹如即将起飞的航模,等待着师傅们的拼装组合。
五个人,联合作业,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只木船即将完工。
师傅们的“造船厂”是在章江边露天作业的,遇到刮风下雨或江水上涨的日子作业区和所住的木屋全部浸泡在水里,师傅们就无法展开工作。夜幕下,一只船刚刚完工下水,静静的漂浮在“船厂”附近的水面上,师傅们在搭建的小木屋旁吃晚饭。
初秋的傍晚,浮桥上聚集了众多游泳爱好者,准备游泳健身。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这真是非常神奇的设计,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