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会昌县各基层党(工)委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服务中心大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党建质量过硬行动,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加速”,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文武坝镇

文武坝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探索旅游强村路径。依托文武坝村深厚的红色资源,紧抓“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重大机遇,打造集红色研学教育、科普田园观光、度假休闲运动、美食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古坊村城郊村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古坊省3A级乡村旅游点提质增效,打造县城居民闲暇旅游观光、娱乐休闲、运动康养“小游园”。

▲会昌县“风景独好园”

▲孩子们在古坊村休闲度假区驾驶卡丁车

西江镇

西江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扬优势,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运用集约式抱团发展思维,选择“飞地模式”集中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帮扶车间),强力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基地建成后,共计引进企业14家,吸纳余人就业,务工就业实现人均元以上,为全镇村集体经济增收余万元,村均增收13万元。

▲西江镇乡村振兴产业基地

筠门岭镇

筠门岭镇营坊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夯实原有产业基础,扩大邻近国家4A级景区汉仙岩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的优势,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现有三星级民宿“山水营坊”1家,散户民宿3家,同时选址建设民宿2栋,共计可提供70余间民宿住宿服务。村内还发展有规模以上农家乐9家、农业采摘园4个,逐步形成集正餐服务、民宿服务、农业种植采摘观光、农事体验活动、垂钓等“吃住行游购娱”商业业态。

▲营坊村“吃住行游购娱”商业业态

周田镇

周田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突出产业升级,做旺优势产业。立足下营千亩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双拱双膜保温型钢架大棚、单拱单模大棚,引进有基础有实力懂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承包经营,打造“紫云”蔬菜品牌,提高千亩蔬菜大棚的经营价值,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同时结合紫云山风景区、紫云山漂流等旅游资源,逐步与秧排、上营农业产业串联成线,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做旺小龙虾生态餐厅、民宿住宿、农家体验等民宿旅游项目,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点。

▲下营村产业基地

麻州镇

麻州镇党委以增丰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党组织为契机,积极培育和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打造了红掌花卉苗木、大棚蔬菜、“鱼菜共生”等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条“村干部+脱贫户”“党员致富能人+脱贫户”“帮扶干部+脱贫户”的成熟致富帮带模式,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产业合作社,将脱贫户吸纳入社,建立起长期帮扶关系,激发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动性,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

▲鱼菜共生基地

▲红掌花卉基地

庄口镇

庄口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示范点(龙化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探索把党小组建在屋场,划分“党员责任区”,党员带头整治乱堆乱放、带头拆猪牛栏,并积极动员亲朋邻里支持配合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使得项目推进顺利、群众满意,让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

▲庄口镇乡村振兴示范点--龙化村赖屋小组

白鹅乡

白鹅乡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和君教育小镇、和君职业学院两个平台,充分整合梓坑村的土地资源、红色资源、古色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引导农户在梓坑家园因地制宜发展主题民宿,探索出一条“党建+文旅+民宿”的乡村旅游新路径,实现小民宿带动大产业、引领乡村大振兴,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和君小镇

▲梓坑村梓坑家园

小密乡

小密乡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市级重点项目“独好会昌富硒产业园·小密硒谷”落地小密乡,项目核心区位于莲塘村。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支部党员参与管理,大力培育本地种植大户,以此带动农户创业增收。截止目前,莲塘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44.31万元,预计全年可达70余万元。

▲“独好会昌富硒产业园·小密硒谷”

珠兰乡

珠兰乡党委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肉牛养殖、蜜蜂、水产、脐橙等种养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位于祠堂下村的金旺达林牧发展有限公司是赣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牛多头,实现年收入万元。该乡还着力推进省级红色名村大西坝村红九军团主题公园建设,打造集垂钓、观光、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红色名村,让红色旅游有新亮点。

▲祠堂下村肉牛养殖基地

高排乡

高排乡党委坚持抓党建促产业振兴,打造产业“强引擎”。组织引领产业规划,对标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做强第一产业,“接二连三”推动“三产融合”。稳住万亩脐橙、千亩烟叶基本盘,推动西葫芦、贝贝小南瓜等蔬菜产业有序发展,提升白金柚、小龙虾、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品质。党员服务产业发展,下沉生产一线,主动对接种养殖大户,开展工作调研、技术指导、志愿服务,听民声,察民情,解难事,促民生,为实现乡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山口村蔬菜大棚基地

▲坪坑村羊肚菌产业基地

晓龙乡

晓龙乡按照“党委推动、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的思路,把红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富民产业来抓。建成2个百亩红薯示范基地,引进5个红薯品种,争资80万元添置新设备,举办红薯文化节,培训红薯栽培技术余人,全乡种植达亩。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吸纳红薯“土专家”党员,交流种植技术。采取“党员+车间+农户”的模式,把党员示范岗设在产业链上,车间与户签订收购协议,每户增收达2万余元。

▲晓龙乡红薯种植产业

站塘乡

站塘乡立志于建设“富裕、秀美、和谐、幸福”的魅力新站塘,坚持找准找实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乡党委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抓执行、促落实,抓实事、强民生,使得全乡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前,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直接面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建设蔬菜产业特色乡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站塘乡千亩蔬菜基地鸟瞰图

右水乡

右水乡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力推动右水乡农特产品仓储车间建设项目建设,采用“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地域、资源限制,由全乡12个村集体资产入股与县振兴集团合作成立子公司,以该公司为建设主体,推进右水乡农特产品仓储车间建设项目,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建设2栋标准厂房,总用地面积.7㎡(7.66亩),总建筑面积.32㎡。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获得.23万元收入,村均收益26.3万元,收益所得将分配给各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同时该项目可容纳6到10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入驻,直接创造约到个就业岗位,增加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右水乡农特产品仓储车间建设项目效果图

庄埠乡

庄埠乡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围绕“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目标,在审计署的支援下扎实推进寨富村庄溪茶场项目建设,开发观光茶叶示范基地约亩,总种植面积约亩,深入挖掘庄埠茶山、茶园、茶道周边的乡村文化,打造集红色文化、庄溪文化、新时代文化为一体的庄埠乡特色文化展馆,通过茶产业与观光、体验、教育、展示等渗透融合,实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寨富村真正实现寨美民富。

▲庄溪茶场种植基地

富城乡

富城乡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振兴”,增添乡村振兴动能。打造“乡贤(企业)+村共建共同富裕村”五美乡村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喆酒集团、康盛农业等企业合作。喆酒集团江西米酒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主厂区位于富城乡桂坑村,覆盖桂坑村、岭下村、大洞村、寨头村四个村,辐射带动酿酒材料(如富硒大米、青梅、玫瑰等)种植、瓮酒文化宣传展示、以及其上下游配套的富硒有机饲料、有机肥生产和畜禽养殖(蛋鸡、生猪、肉牛)项目,形成了循环式产业链条。村民以生产要素入股、劳务参与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让富民、富村、富乡有机结合。

▲喆酒集团江西米酒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

永隆乡

永隆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通过乡贤回归工程引进数字化蛋鸡养殖项目。走进位于永隆乡案背村农业产业基地,三栋标准化的鸡棚整齐排列,棚内安装了环境控制、喂料、鸡蛋和鸡粪传送等智能系统,通过数字智能系统,看着屏幕就可以精确了解鸡舍的温度、湿度、喂料等情况。仅十几名员工,就可以养殖60万羽蛋鸡。通过土地租赁,鸡苗防疫接种服务等方式,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7-8万元,带动本地就业50多人。

▲赣州百纳农业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基地

洞头乡

洞头乡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基层党建质量过硬行动,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理念,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乡贤+乡村振兴”样板,充分激发乡贤活力。突出聚焦基础设施、聚焦特色产业、聚焦基层治理“三个聚焦”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推动基层党建质量稳步提升。

▲畲族村特色旅游

中村乡

中村乡党委在中联村建成百亩蔬菜大棚基地,有效盘活闲置农田土地资源,对闲置农田进行统一流转和平整,建设了27个钢架大棚、占地.42亩,仅靠租赁收入,村集体每年可增收8.3万元。

▲中联村百亩蔬菜大棚基地

清溪乡

清溪乡坚持党建引领,吃透“上情”,立足“乡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