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在江西兴国县的芳圆旅社,屋外一轮明月,眼前一盏孤灯。灯火摇曳,映照着陈毅的脸庞,那时候他泪流满面。
陈毅到兴国县,本来是要和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事宜。但是他却听到了一个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他的妻子赖月明牺牲了。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畅,曾经形容过赖月明:亭亭玉立,明眸皓齿,笑起来十分迷人。
年赖玉明18岁,她从瑞金列宁团校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委,时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的蔡畅,第一眼见到就很喜欢赖月明。
蔡畅回家跟丈夫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的李福春说:“列宁团校分来的几名学生,其中有个姑娘,共产党员,长得很好看,学习成绩也好,我想把她介绍给陈毅做媳妇。暂时没往下分,你看我们是不是找陈司令谈谈。”
就在5个月前,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当中,陈毅的妻子肖菊英牺牲了。陈毅十分地悲痛,加上战斗频繁,工作劳累,生活上无人照顾。
蔡畅夫妇看在眼里,觉得陈毅一天天地消瘦,两个人的心里非常的着急,就商量着再找机会给陈毅重新组织一个家庭,但陈毅听到蔡畅夫妇俩说起时,连连摆手说道:“不成不成,别人姑娘是分配来工作的,你们介绍给我当媳妇,这不成分配媳妇儿了吗?再说年龄也不合适,人家姑娘才18岁,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现在差不多天天打仗,哪一天我要是报销了,那还不连累人家姑娘了。”
蔡畅
既然陈毅不肯见,蔡畅就把赖月明分配到了团省委儿童局当干事。1个月之后,蔡畅找到赖月明,先问她儿童局的工作情况,然后说要给她介绍对象。
赖月明一听说要给她介绍的是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毅吓了一跳,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他是大首长,我是小干事,他是知识分子,我没有什么文化,配不上配不上。”
蔡畅劝赖月明不用担心,共产党讲的是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不论谁官大官小。你不识字,陈毅可以教你。
陈毅旁边的警卫员刚开始都没有什么文化,一年下来,陈毅把他们都教得能看书看报,会写信了。虽然赖月明没答应,但他开始默默地留意这位“大首长”了。
陈毅在台上做报告,赖月明就在台下看,其实也不敢仔细看,陈毅什么样她都没看清,就是怎么想都觉得自己配不上陈毅。
一个月后,在蔡畅的坚持下,赖远明和陈毅见面了。这次面对面,她终于看清楚了陈毅。眼前这位“大首长”又黑又瘦,显得比实际年龄31岁要老多了。
陈毅笑呵呵地先开口说道:“原来你就叫赖月明啊,其实半月前我们就见过面了,那次我做报告,你不是就在台下吗?”
当然不是陈毅做报告分心,其实是李富春在那个时候曾经悄悄地指给陈毅看过。
赖月明害羞地点点头,陈毅一开口和她说话。她顿时觉得比台上做报告的时候要亲切和蔼很多。
陈毅给她倒了一杯热茶,接着又说:“蔡畅同志不知道跟你说了没有?我的年龄比你大得多,而且结过婚,你不嫌弃我吧?”
赖月明没想到陈毅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真实坦率。她不由地心头一热,也说出了自己心里顾虑的事:“我年纪比较小,不懂事儿,又没有文化,你愿意帮助我学文化吗?”
陈毅微笑着说:“你的年龄是不大,只有18岁,但是你参加革命已经3年了,算是老同志了。”
此前,陈毅从蔡畅口中已经了解了赖月明的身世。她是江西兴国县人,14岁那年被父亲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第2年,红军到了他们村,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她勇敢地从婆家跑出来,报名参加了区妇女改善委员会,跟着委员会组织群众抗捐、抗粮、抗税。
17岁时当上了改善委员会主任,之后又担任区委妇女书记,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做了大量工作,陈毅已经对这位果敢的姑娘心生敬佩。
陈毅对赖月明说:“文化嘛,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底层,有文化的实在是太少了。这不是你的错,是旧社会造成。”
陈毅还给她讲了康克清跟朱德学文化的故事,并且说:“你别担心,以后我教你识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陈毅和赖月明两个人经常多次的沟通与交流,两人的顾虑都解开了。年7月,陈毅和赖月明结婚了。结婚那天,陈毅穿着褪了色,但洗得很干净的旧军装,胡子也刮光了,显得年轻整洁。新房是借了老乡的一间简陋的小平房。
康克清跟朱德
当时陈毅和赖月明的新房也就是一张旧床、一张桌子和还有几把条凳,床上用品是简陋的2床补丁摞补丁的被子。
当时陈毅的警卫员说:“要不然拿到供给处去换两床新的。”陈毅坚决制止,并说道:“淡饭充饥,粗衣挡寒嘛。”
当时陈毅是江西军区司令兼政委,但是他没钱办婚礼。赖月明觉得结婚是终身大事,怎么也应该办一桌,请大家来热闹热闹。所以赖月明瞒着陈毅,花了15块的公债票,办了一桌酒席,结果,朱德、康克清、李富春和蔡畅等人都来。
当时的主婚人李富春高兴的说:“陈毅、赖月明同志,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夫妻了。在以后的革命征途当中,你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白头偕老。”
陈毅和赖月明两个人在革命的征途上互相帮助,共同前进。但是,却没能白头偕老。
结婚后,陈毅就开始教赖月明学写字。陈毅规定她每天认几个字,手把手教她写,有时还在门板上,床上、桌子板凳上贴上字条,让赖月明随时读写。
陈毅不仅教她学习写字,还帮她提高政治水平,一有机会就给他讲时局和形势,讲解党的政策,教她工作方法。
但两个人像这样朝夕相处的日子少得可怜,陈毅时任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指挥六个独立师,所有红色地方武装。革命形势严峻,经常在外领兵打仗。赖月明也忙着在外做宣传工作、征粮工作等。
李富春
结婚半年多,相聚的时间还不到1个月。
年,赖月明去瑞金中央党校学习半年。之后被分配到石城县当妇女部长,一直都没有见到陈毅。
年10月上旬,赖月明突然接到消息,陈毅受伤了。石城上医院里照顾陈毅,赖月明心急如焚。她不知道陈毅怎么受的伤?伤了哪里?伤得重不重?
年,陈毅率所部转战赣江两岸,配合主力红军迎击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陈毅作为江西军区总指挥兼西方军总指挥,负责指挥招携、永丰前线作战。
此时,军事指挥经验丰富的毛泽东已经完全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陈毅主张的穿插游击,游击队打堡垒,封锁圈内独立的游击活动等游击战法都没有引起重视。
由于博古和李德实行了“错误路线”,红军作战十分艰苦,阵地不断丢失。
年8月28日,国民党周浑元部出动一个师,向赣江、老营盘一线阵地发起猛攻,陈毅当时正与警卫员在山上视察红3军团第6师前沿阵地,遇到2架敌机,飞临红军阵地上低空扫射。
忽然一串机枪子弹飞来,陈毅觉得大腿根被锥了一下,顿时失去平衡,警卫员惊呼:“司令员,你负伤了!”
陈毅受的是枪弹伤,右胯骨粉碎性骨折。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年10月,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不得不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仓促地“搬家式转移”,一时间苏区处于紊乱状态。陈毅虽然身受重伤,但仍然被委以留下来坚守中央苏区的重任。
当时在部队中就有人议论,重伤的高级干部留下来,肯定会凶多吉少。
周恩来临行前对陈毅说:“非常可贵的是,你有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又有中央苏区几次反”围剿“的斗争经验。你知军善战,相信你一定能够坚持到胜利。陈毅同志,你这可是临危受命。”
陈毅爽快地表示,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红军主力撤离了中央苏区,医务人员也都随部队撤离了。周恩来决定把赖月明调回苏区护理陈毅。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的交通已经被隔断,赖月明日伏夜行,走了将近1个月,到了梅坑,但陈毅已经随中央政府办事处迁到于都石含村了。赖月明顾不得劳累,又奔向石含村。
分别2年后,赖月明终于见到了丈夫陈毅。战争的阴霾下,夫妻两个人的重聚显得弥足珍贵。陈毅叫警卫员找来一块门板,在自己的床边给赖月明搭了个小床,夫妻俩聊到了深夜。
赖月明看陈毅的伤势非常地严重,陈毅是右大腿粉碎性的骨折,虽然取出了弹片,但是很多的碎骨根本没有取干净。
伤势已经有2个多月了,陈毅还是经常发高烧,而且血水从伤口往外渗,根本就下不了床。
赖月明用盐水给陈毅清洗伤口,再用消炎药。并用带子搭在屋梁上,把他的右腿吊高。这么做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以促进血液流动,让伤口快点好。
赖月明一直守着陈毅细心护理,果然有效。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陈毅的腿就消肿了。陈毅对赖月明很体贴,经常问她想吃点什么,然后让炊事员做出来,逼着她当面吃完。
赖月明当时不知道,他们这次甜蜜的相聚只有短短的10天
相聚的第8天,陈毅突然提出让她走,陈毅是动员赖月明回娘家兴国打游击。原来,此前赖月明看陈毅心事重重,是因为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初期突围行动严格保密,红24师伪装主力红军,接替了中央红军的防务。
之后,蒋介石也是一直在向中央苏区增兵,叫嚣道:“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占领苏区,全力铲除江西之赤地和武装。”
很快,国民党占领了苏区全部县城,红军已经被围困在瑞金、会昌等4个县之间的三角地区。陈毅决定带部队转入游击战,而眼见苏区即将成为沦陷区。必须抢在敌人到来之前,把大批干部和家属迅速分散转移。
赖月明哭着对陈毅说:“你不用形势来吓唬我,就是马上死,我也和你死在一起。”
陈毅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道:“这要仅仅是为了你我的生死,其实我也不愿意让你离开我。”
赖月明紧追着问:“那还为了谁?”
陈毅心情沉重地告诉她,红军主力出动时,留下了一大批老人、儿童、妇女和一些体弱多病的干部。比如,毛泽东的岳父、岳母和三岁的儿子小毛,长时间患肺病的瞿秋白,还有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党、政、军干部家属。
接下来部队马上要转为游击作战,经年累月,风餐露宿,漂泊在荒山野岭。伤兵和家属跟着都不方便,而且很危险,必须动员他们疏散到家乡去。可是他们跟随部队生活多年,有感情,都不愿意离开。但不离开,只能是死路一条。
陈毅说:“所以呀,我想请你带个头,你带了头,我这个政府办事处主任说话腰板可就硬了。”
赖月明听了陈毅的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转而看到丈夫的伤腿,又犹豫了。
“这个头为什么要你带?你是伤员,应该有人照顾啊。”赖月明急切地说道。
赖月明又提出,项英是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妻子又怀孕了,为什么不让他带头?
项英
陈毅继续说:“项英同志是抓全局的,主要管党、管军队的事儿,我是管政府的,疏散人员是我这个中华苏维埃政府办事处主任的职责。”
赖月明此时心里清楚,要留在陈毅身边是不可能了。她了解丈夫的脾气,可是现在他连床都下不来。她的心里像刀绞一样难过,既难受也不放心,泪水噼里啪啦往下掉。
年10月20号,陈毅和赖月明短暂的10天相聚之后分开了,这次分离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了,竟成永别。
这次分别之后,陈毅还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赖月明的情况,当他得知赖月明回到老家,担任县妇女部部长时,他松了一口气。
但后来县委出了叛徒,整个兴国县党组织遭到破坏,赖月明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她被捕入狱。
年10月,陈毅到兴国县与国民党县长谈判国共合作抗日。他多次派人到监牢里查找赖月明,但都没有找到。
后来又派警卫员到他的岳父岳母家里寻找,最终得知赖月明在逃避敌人追捕时跳崖牺牲了。
当年,陈毅为了全局考虑,才逼走了赖月明。这种丧失妻子的剧痛,对于陈毅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
就在写下《兴国旅社》这首诗的6年之前,年的某个晚上,也是在江西的兴国。陈毅在自己的家中提笔写下《悼亡妻》一诗,是陈毅写给他的第一任妻子肖菊英的。
经过南昌起义,陈毅走上井冈山,成为一名干练的红军领导人。年,陈毅在赣南组建红22军。任红22军军长之后,在江西信丰创办红军干部学校,开学第一天报名的学生排了长长的队伍,而肖菊英就排在队伍当中。
肖菊英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不管什么才艺她都会一手,在学校里非常受欢迎。
陈毅和肖菊英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议论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形势,就这样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婚后,陈毅和肖菊英十分地恩爱,为了革命事业,两人也转战多地。
年的夏天,中共赣南特委成立。陈毅和肖菊英都接到上级任命到赣南特委工作,而此时因为一个错误的路线,一批共产党员被错捕错杀,苏区人心惶惶。
在这样的阴霾下,有一天,陈毅接到上级的命令,于都在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要求他带一名警卫员去参会。
陈毅担心自己被列为了抓捕对象,因此在临行前,他心情沉重地对肖菊英说:“我此去可能会凶多吉少,万一3天之内我回不来,那肯定是被敌人害死了,你千万不要难过,一定要充满信心继续革命!”
肖菊英默默无语,轻轻地整了整陈毅的军装,目送着陈毅策马而去。
陈毅参加的会议是为第三次反“围剿”做准备,并且及时做出了停止错误路线的决定。本来陈毅可以及时回家,在回家路上,陈毅遭遇国民党靖卫团的袭击,陈毅的马死了。
陈毅摔进树丛才得以逃生,等他绕路回家已经是第4天下午,回到家中,看到的却是妻子肖菊英的尸体。
肖菊英是在陈毅回来那天不幸落井身亡,当时驻地的屋外有一口井,井台稍高于地面,没有井栏。
有人说看见这两天,肖菊英始终站在村里的最高处。望着南方,等着陈毅回来,精神有些恍惚。不知道是不是到了第3天没有见到陈毅,而跳井殉情,或者是因为精神恍惚失足落井。
陈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起妻子痛哭失声道:“小英,你醒醒。我是陈毅,我回来了。”在场的许多人,都禁不住留下了。
当时的陈毅非常后悔,他后悔在离家时为什么要和肖菊英说那一句话,他更恨自己,如果能早点回家,就能拘留住肖菊英。
失去伴侣的痛苦只能由生者来承受,在这样一个孤寂的夜晚,久经沙场已经30岁的陈毅,孤身一人,放声痛哭。
年,陈毅到湘赣边根据地,到了兴国县,他特地去肖菊英的墓地凭吊,而妻子的墓地已是荒草萋萋,残砖朽木,它早在战火中被破坏了。
随后,陈毅又前往赖月明的老家寻找她的下落,但却从赖月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赖月明已经牺牲的消息。
但此时陈毅不知道,他的赖月明其实还在人间。与党组织失散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赖月明四处流浪,后来她被在当地做保长的父亲抓回去,卖给了一个鞋匠。
当陈毅派人问到她家时,她父亲用女儿的死亡消息给陈毅打了马虎眼,而赖月明从鞋匠那里跑出来之后颠沛流离。在流浪过程当中,他听说陈毅被敌人派挖了心肝,已经牺牲了。她悲痛欲绝,心灰意冷。
几年之后,赖月明嫁给了一个因重伤回乡务农的红军战士。
年,45岁的赖月明打开报纸,看完之后她愣住了,报纸上刊登着陈毅的照片,她激动地自言自语道:“他还活着,他还活着!”
赖月明的心里翻江倒海,她恨不得立刻就去北京找陈毅。但是想想身边的丈夫和女儿,她已经不能再去见了,距离他们分开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转眼已经是沧海桑田。
那张有陈毅照片的报纸,赖月明翻了不知道多少遍。也许知道对方还活着,也就足够。
赖月明知道陈毅还活着,却不愿意去打扰陈毅的生活。对于陈毅而言,他心中充满了对赖月明的思念,但是他想不到的是,当年,赖月明的父亲是欺骗了他。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民党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假消息,企图制造混乱。赖月明呆在闭塞的小山村,消息来源也只能靠传言。通讯中断使得这对革命伴侣在传言中双双以为对方已不在人世,就这样错过了一生。
年,赖月明从村里的大喇叭里听到了陈毅逝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燃香悼念。后来当她读到陈毅写给她的《兴国旅社》时,失声痛哭,泪如雨下!
年,赖月明辗转去北京探望老友蔡畅,见到老朋友蔡畅心中是惊喜交加。原来,赖月明还活着。
年,74岁的赖月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世人才知道了陈毅的这段红色往事,而陈毅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赖月明还在人间。
年,陈毅已经经历了2次丧妻之痛,加上革命道路艰险,折磨着已经中年的他。
《胡兰畦回忆录》当中有一段话写道:他走了进来,在进门不远的课桌上写了一张字条,让人传到我的手中,我一看是陈毅。我立即抬头向他望去,只见他站在课桌旁,已经不是年在武汉分手时的样子,他变得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胡兰畦是国民党少将,一位传奇女性,她是陈毅在战争年月第3位丢失的红色恋人。
胡兰畦年出生,四川成都人。20岁的时候,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因为长得很漂亮,出身世家,所以有很多追求者。其中就有当时四川的军阀杨森,想讨她去做小老婆,被她断然拒绝。
茅盾知道胡兰畦的故事之后,他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命名为《虹》。书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便是以胡兰畦为远景。
21岁的胡兰畦加入泸州进步青年会,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年,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报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前身。她成为黄埔军校女生队的一员。
从黄埔毕业后,她留学德国,年,她在德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因为参加过一次活动被捕,被捕入狱3个月,经宋庆龄救出回国。
出狱后,她写出了著作《在德国女牢中》,在书中在写下了自己受到的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和当地的暴行。文章被译成俄、英、德、西四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注意和普遍赞扬。
胡兰畦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出席过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称赞她“是一个真正的人”。
胡兰畦与陈毅很早就认识了,年,陈毅从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回国,他到重庆《新蜀报》工作,在这份工作中,他可以为共产党工作的同时也可以施展文学才华。陈毅写出了思想进步的大量诗文,感动了许多进步的青年。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胡兰畦也看到了许多陈毅写的文章,她倍受鼓舞。当时22岁的她直接到报社找到了陈毅,从此这两个人结下了很深的革命友谊。
年,胡兰畦进入武汉黄埔军校时,陈毅被派到学校任中共党团书记。两人又在军校中重逢,后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汪精卫蠢蠢欲动,陈毅奉命东征讨蒋,离开那天与胡兰畦辞行。
后来胡兰畦留学德国,10年中两人都再无交集,直到年10月5日,胡兰畦加入了国民党组建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
同年,陈毅抵达南昌。与江西国民党当局商谈合作抗日,并商讨组建新四军的事宜。而胡兰畦的战地服务团也正好到了南昌,两人在分别10年后终有交汇。
胡兰畦的回忆录里记载:那一天她在做报告,陈毅忽然找她,递了纸条约见。报告结束之后,胡兰畦急忙地跑向陈毅,紧紧地握住陈毅的手,高兴的泪花一直在眼睛里转。
10年之后重逢,胡兰畦的第一句话说的是:“你还在呀,是真的吗?”
陈毅微笑回答道:“也几乎见了马克思了。”
后来两个人到了新四军办事处彻夜长谈,陈毅给胡兰畦讲毛泽东的统一战线,讲他这些年的革命斗争史。胡兰畦急于知道,经过多次战斗,五次反“围剿”,陈毅是怎么活下来的?
胡兰畦听陈毅诉说,五次反“围剿”后,陈毅在江西化妆成老百姓,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几次死里逃生。讲到国民党把他追到一处悬崖时,陈毅说:“我想这是个好地方,宁可葬身悬崖,也不能活着当俘虏。结果跳下去时,被突出的一块石头接住,捡回一条命。”
陈毅和胡兰畦
讲到这里,加上他2次痛失爱人,胡兰畦更明白了陈毅为何会“面色憔悴,形容枯槁”。陈毅又说,看过了胡兰畦写的《在德国女牢中》这本书,非常地欣赏。他又询问胡兰畦的经历,一夜太短暂,两个人10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根本聊不完。
在一夜的倾诉当中,两颗红色的心深感心意相通。接下来的革命之路,两个人都想携手同行。所以那一夜,他们结下了白首之盟。陈毅还写信告诉了父母,得到了他们的同意。
然而陈毅和胡兰畦没想到的是,两人的结合组织上不同意。其实胡兰畦公开的身份是国民党员,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是秘密的。如果两个人结合,胡兰畦共产党员的身份,势必就会暴露出来。
无奈,陈毅和胡兰畦只能痛哭而别,在痛失了两位爱人之后,陈毅再一次为了他所献身的革命事业,放弃了他的感情。
分离的时候,他对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
这一杯苦酒,陈毅和胡兰畦一起咽下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年6月,胡兰畦看到《国民党报》、《中央日报》、《民国日报》报道,陈毅被炸身亡的消息。并且大篇幅地报道了“陈毅追悼会”的经过。
胡兰畦以为陈毅牺牲了非常痛苦,她去信安慰陈毅悲痛中的父母,并把她在成都东门外的一处果园、田产、房屋赠给了陈毅的父母养老,信中还让二老今后把她认作女儿。
那一杯苦酒,胡兰畦一咽就是一辈子。与陈毅分别后,她一直孤独的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终身未嫁,此后收养了妹妹的女儿。
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
而陈毅最终遇到了那位可以让他携手终身的伴侣张茜,在和张茜结婚之后,他曾经写给张茜的一首小诗,当中是这么说的:
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
在给张茜的诗里,他提到了“月明”,也许是希望赖月明的在天之灵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张茜和陈毅
全国解放后,出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曾致电赣南军管会主任杨尚奎,希望他能转告肖菊英的母亲和兄弟,邀请他们来上海见面。
三位红色恋人,三段痛失的红色恋情。陈毅为他们深夜痛哭,为他们留下过诗篇。她们也在陈毅的戎马生涯当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为陈毅留下了一抹温情,也留下了一抹悲情。
陈毅与张茜结婚后,两人虽然在革命工作中聚少离多,仍通过书信相互关心,非常恩爱。年上海解放后,陈毅一家人终于团,陈毅无论担任上海市长还是外交部长期间,张茜一直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与慰藉。
年1月6日,陈毅因肠癌逝世于北京。陈毅去世后,张茜带病整理陈毅的遗稿,她在重病中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编辑了一部陈毅诗词选集。
年,张茜因肺癌病逝于北京。
革命的战火使每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最亲近的人、最爱的人在那个战乱年代,见上一面就有可能是永别,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爱,只要爱了就会深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