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中国新闻学百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人民网总编辑、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与会发言,讲述了自己同伴随改革开放的鼓角声声、走过不平凡四十年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故事。

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喜庆的日子,是向前辈致敬的日子,是向未来再出发的日子。我是年考进九号楼的。我这个江西老表,没见过多少世面的穷苦孩子,就是按照当时录取通知书上的提示,从北京站下车,然后乘坐9路车,到了人民日报社9号楼,开始了我的人生新阶段,开启了我的新闻梦。记得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冯媛同学,是她帮助我报到入住的。九路车,我无数次乘坐过,感觉一生都在“九路车”上。九号楼,成为了我研究生生涯三年来的“家”,是思想形成的“启蒙地”,人生成长的“加油站”,更是人生一辈子的心灵殿堂。

一晃三十二年,一不小心,白了少年头。妻子多次劝我,人民网总编了,会议多,活动多,采访多,把头发染了吧。我没答应。染与不染,都是岁月的印痕。我是年生人,属猪的。猪从小养到大,一身都奉献,连骨头都可熬汤。属猪的,因为笨,就简单,把苦当作甜。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可以作为见证这个时代的活化石。几乎所有的苦难、所有的幸运都落在了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比如我,出生于饥荒年代;小学中学在动乱年代;大学研究生就学在改革开放年代;要结婚生子了,遇上计划生育时代;年过半百,却又迎来了互联网时代,还当上了人民网总编辑。时也命也,夫复何言!

你知道什么叫感恩吗?我父亲特别感恩邓小平的伟大和胆识,感恩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年恢复高考,父亲当时还顶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希望我尽早离开那块苦痛的土地,让我报考中专,我幸运地考取了。年,当了两年中学老师后,我又去报考大学,我又幸运地考取了。年,报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我又幸运地考取了,还以当年成绩第一名录取,所以才和在座各位成为了同窗系友。每年过年全家吃团圆饭,老父亲总是提议第一杯酒敬邓小平,感恩他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我这乡村少年的命运。年小平同志去世时,我采访了他在“文革”中劳动改造的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和他在苏区时当过县委书记的赣南会昌县,新闻开头就写道:“井冈含悲,赣江呜咽。”天人同悲,这就是我父亲和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我当时报的专业就是新闻理论。岁月不饶人,年近退休之龄,眼前的事记不住,以前的人老浮现在脑海里。当时,走进新闻所,就学新闻系,授课的老师可是大名鼎鼎。有来自延安、太行山的老报人如田流、袁鹰等老师,有新中国成立以来记者中的翘楚,如范荣康、金凤、柏生、丛林中等老师,还有一批就是新闻系最早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新闻研究和新闻报道行业的拔尖人才,如艾丰、孟晓云、孙旭培、陈力丹等老师。范荣康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理论水平极高,主管人民日报评论,温文尔雅,不温不火,他一家都是文化名人,妻子谌容,知名作家,儿子梁左梁天,文艺界明星,把我们尊敬的范总淹没了。陈力丹老师可以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教育的开山鼻祖,知识渊博,引经据典,上课时,对于马恩论说的引述,哪本书哪一页,信手拈来,令我们佩服不已。孙旭培是我的导师,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就是性格太直太急,一看就是安徽人的“悲剧形象”。还有现在新闻所的掌门人、我们的师兄唐绪军,思想开放,思维创新,是我们“看着成长起来”的新闻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这些年得了糖尿病,医生询问原因,我说是这几年跟着唐所长参加不少活动,因为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