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今天应邀到这里来与大家一起研讨唐朝睦州府分水县施肩吾这位家乡杰出的历史人物,参与讲座,感到非常髙兴,非常荣幸。

在谈施肩吾之前,允许我先把我们家乡分水的历史文化向大家作个简要的概述。

分水原是古邑,于唐武德四年(公元年)析桐庐西北七乡建分水县,至年11月21日撤销分水县建制,并入桐庐县。

分水建县时间长达年,这是个不短的历史跨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分水人民和历代励精图治的官员,为分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除志书、家乘所载外,我们还能从许多资料上找到引证。

出于对文史的爱好和乡土的深情,我曾多次参与家乡历史文化的调查。我从小就有文艺阅读、旅游观光、探古寻幽的兴趣和爱好,几十年来几乎跑遍了分水的山山水水,在领略了家乡山水风光的同时也感悟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笔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把它遗忘和抛却,以致湮没,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历史文化,并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和传承。

因为内容丰富而庞杂,今天简要的谈:

1、“施肩吾生平”;

2、刻苦求学、勇攀髙峰的精神;3、诗歌艺术上的成就;

4、道教文化上的贡献;

5、开发澎湖列岛的功绩;

6、感想与建议。

还有更多的分水历史文化,

如:

“历史地理”、

“名胜古迹”、

“分邑风云”、

“历代人物”、

“古碑石刻”、

“艺文诗选”、

“美食物产”、

“乡村风光”、

“水利工程”、

“中国制笔之乡”等,下次有机会再交流。

今天要谈的重点就是分水历史上第一位唐朝状元施肩吾。

这位状元公与分水五云山有着不解之缘,深厚的情结,也可以说施肩吾的魂和根在五云山,五云山是施肩吾成才的摇篮。

岁月易逝,沧海桑田,现在五云山上有关施肩吾的一些古迹多已毁湮,如“状元坊”、“洗砚池”、“玉尺楼”、宋“施肩吾寄徐凝诗碑”、“肩吾及第告身碑”、明“重修五云山宝宁塔院碑记”等都已不复存在。

我认为今天很有必要重拾这些历史碎片,以彰显分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激励莘莘学子刻苦学习、树立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为把我们分水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一、施肩吾生平施肩吾生平概况:

施肩吾(一),字希圣,号东斋。唐代睦州分水县桐岘乡宝成里施家村人(后改招贤乡)。

他出生于唐建中元年(),卒于咸通二年(),享年八十二岁。

施氏族人在唐天宝年间为避战乱,跋山涉水,几经波折迁移逃难来到当时分水县东境之桐岘乡宝成里,在此繁衍生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长庆年间到分水探访诗人徐凝时,还到过施肩吾的故居宅地,写有《施山人野居》诗一首:

得道应无著,

谋生亦不妨。

春泥秧稻暖,

夜火焙茶香。

水巷风尘少,

松斋日月长。

高闲真是贵,

何处觅侯王。

施肩吾也写有《山居乐》诗一首:

鸾鹤每于松下见,

笙歌常向坐中闻。

手持十节龙头杖,

下指虚空即指云。

由于战乱,由于地处偏僻,当时施肩吾的家境并不见好,这从他的《山中得刘秀才京书》一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自笑家贫客到疏,

满庭烟草不能锄。

今朝谁料三千里,

忽得刘京一纸书。

他大约十多岁时先到离家不远的龙门山(那时还不叫龙门山)安隐寺中读书,古人为什么常到寺庙中去寄读,这是因为那时的藏书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一些寺庙中藏书比较丰富;再是有一些高人隐迹在寺庙,同时寺庙还有免费的食宿。

施肩吾在安隐寺读了几年后,为了拓宽视野,增长学问,离开安隐寺来到分水县城龙口山(也叫庆云山)继续求学深造。

在龙口山同窗就读的还有分水柏山村人徐凝。

他俩在名师的指导下,经过近五年的刻苦攻读,成了“博古通今,学贯人天”的饱学之士。

《光绪分水县志》载:“唐元和十年,龙口山五色云起,占为大魁之兆,时施肩吾读书其上,后果以第一人及第。”前人题咏甚多,惜散佚不传。清朝光绪三年万载举人汤肇熙写有“游五云山记”(略),邑人王洽、章瀛、教谕樊廷一简等等写有施吾与五云山诗多首(略。我想这些诗最好能用石碑刻起来存在五云山上)。

又传明朝万历丙午年(),广东黄孝廉士俊来访邑令卢公崇勋(与黄士俊同乡),寓庆云山。适五色云现,因谈昔年施公事,黄即赋诗曰:“五云山上五云开,昔日肩吾今又来。姓系虽殊名则一,世人莫作二人猜。”次年果以第一人(状元)及第。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人生抱负,施肩吾与徐凝于元和十四冬同赴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参加科考,元和十五年,“权知贡举”的是太常少卿李建,施肩吾以《太羮赋》和《早春残雪诗》独占鳌头,命运之神终于青睐了这两位寒门之士,被录取进士,施肩吾被钦点为状元。

《光绪分水县志·人物》载:“徐凝与肩吾同时以诗名,同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肩吾居招贤乡,凝居柏山,今有施徐二村。”施肩吾被录取进士、钦点状元后,又享受了“曲江宴”、“杏园观花”、“慈恩寺题名”等一系列殊荣活动。

按当时的庆贺礼仪,施肩吾胸戴大红花,肩披黄绶带,头戴状元帽,身穿状元袍,鸣锣开道策马游街,长安市上观者如云,堵衢塞巷,家家的楼窗都扇扇打开,人们争拥着来一睹这位新科状元的风采,有的人还激动得向状元公身上抛掷花絮,以表敬慕之情,那威风凜凜的场面何等壮观。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消息如风驰电掣传到施肩吾家乡分水县,分水城中如八月潮涌,满城官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平时在地图上找都找不到的分水县施家村,也成了狂欢的海洋,分水知县偕僚属沐浴焚香,整冠理带迎接报喜官的到来。

唐代有个惯例,那个县出了状元,县官可连升三级,还可以拆了县里文庙中用砖头砌的一道封门墙,以示文风蔚兴。

这个消息同时也传到与分水县临界的新城县(后称新登县)县官那里,这两个县的县官都争说自己是施肩吾的父母官,由于新城县走驿道比分水县要近,先把报喜官迎进县衙,报喜官一看不对,公文上施肩吾的籍贯是睦州分水人,而这里是新城县,欲策马掉头时被新城县官拦住,说施家村在两县临界上,施氏族人也有的住在叶家村,应属新城县人。

官司一直打到京里,皇帝做了个和事佬,两县县官都各升三级才得平息。

但施肩吾肚里清楚,自己是分水人,自己从少年时求学直到考中状元,都住在分水县施家村弄_在分水龙门山安隐寺及分水县城龙口山读书。

后来唐僖宗敕封安隐寺为“龙门寺”,龙口山也更名为“五云山”。

施肩吾考中进士后前途如何?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未待授除,即归故里;另一说是被朝廷派任江西观察使,这两种说法,那一种属于历史的真实?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讨,作出定论。

他虽中了进士,但从他写的《上礼部侍郎陈情》一诗:

“九重城里无亲识,

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

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

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

再求青律变寒枝。”

及肩吾以长庆中隐洪州西山,尝贻徐凝书云:

“僕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观其所得,如此而已。”后题西山学仙者施肩吾顿首。徐五处士诗仙执事。(按公壮年及第,何以甘从赤松黃石之游?庸知非有见于,有唐末造之不可为,而讬词以自放佚者哉。)

京官中有一位叫张籍的人,此人爱才如命,其时授国子监助教,后迁秘书郎,他对施肩吾的文才大为赞赏。

施肩吾东归时向张籍透露了心迹,张籍在长安灞桥驿亭为施肩吾设宴送别,惋惜留恋,情感至深,写了《送施肩吾东归》:

“知君本是烟霞客,

被荐因来城阙间。

世业偏临七里濑,

仙游多在四明山。

早闻诗句传人遍,

新得科名到处闲。

惆怅灞亭相送去,

云中琪树不同攀。”

诗意是:“我知道你本来对山水就有特殊的癖好,才华出众被推荐来到京城。世代相传居住在与严子陵钓台不远的地方,常爱到四明山去神游。早就听说你的诗句人人传遍,如今高中状元却不想当官。今天在灞桥驿亭送你离去我感到很失意伤感,你迷恋神仙术胜过当官,人生的追求为什么这样不同啊?”

后又写了首《赠施肩吾》:

“世间渐觉无多事,

虽有空名未著身。

合取药成相待吃,

不须先作上天人。”

根据史料,唐代考取常科的人只是有了个出身,即做官资格,正式授予官职之前还要通过吏部的铨选考试。一般授八九品官。所以当时施肩吾即使授官,估计是江西观察使幕僚,并非江西观察使。

施肩吾秉性忠厚,不善奉承,此际正值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混乱之时,他深感仕途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沉浮。

他到江西任上不久就毅然辞官,后到洪州西山修仙学道,走上了一条热爱自然,返璞归真,隐迹山林之路。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施肩吾从一个热心追求功名,积极入世的人,在他得到功名后为什么又突然抛弃功名,而出世去当道士呢?

我想大概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他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于做官,即使做了官,恐怕也看不到多好的前途,与其一步步看别人的脸色艰难地往上爬,倒不如乐得潇洒,去做自己高兴的事。

再是他审时度势,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国势日衰,加上天灾频发赋役沉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造之不可为。

另一个原因是他年轻时就热爱道教,曾先后到四明山、天台山云游,向往过那种不受羁束的神仙般的生活。

施肩吾隐于洪州西山后,自号栖真子,潜心学道。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道士生活的诗,大约有60多首。

最著名的有《西山静中吟》:“重重道气结成神,

玉阙金堂逐日新。

若数西山得道者,

连予便是十三人。”

任何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是以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为基调的。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是黄老之学和神仙巫术结合的产物。

唐朝皇帝尊崇道教有特别的原因。武德三年(年,也就是分水建县的前一年)有樵夫上奏,说自己在浮山县(今山西浮山县南)羊角山,见到一位素衣白马的老人,自称是当今皇帝的祖先太上老君。

于是李渊改羊角山为神角山,在山上兴修《兴唐观》,造太上老君像,从此唐皇室尊奉老子为国祖,立祠奉祀,并因此对道教徒十分优遇。

武德八年()唐髙祖在国学释奠,规定儒释道三教的次序:道为先,儒次之,佛在后,确定了唐代崇道的政策。贞观中唐太宗继承了这一传统,明确提出老子是皇室祖先,名位称号应当在佛祖之前。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期,道教地位又有了提高。

开元时全国道观共所,设有观主、上座、监斋各一人。唐皇室崇事道教,因此有许多公主做了女道士。朝臣中也经常有弃官入道的。

据宋末的记载,唐代共有道教寺观余所,道士人。

施肩吾在江西洪州西山学神仙术约二十余年,著有《辬疑论》一卷,《西山集》十卷,《群仙会真记》五卷,《传道记》五卷,载《唐书艺文志》。

施肩吾对道教文化是有贡献的,他创立了休闲、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和利用。

施肩吾在西山隐居了二十年后,他告别西山,约在唐会昌五年()踏上了回乡之路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翁了。

回到睦州分水县桐岘乡宝成里施家村。施肩吾感叹人世变迁,写了《仙客归乡词》二首:

“六合八荒游未半,

子孙零落暂归来。

井边不认捎云树,

多是门人在后栽。”

“洞中日月洞中仙,

不算离家是几年。

出廓始知人代变,

又须抛却古时钱。”

井边后人栽的树已髙耸入云,族中老人有些已过世了,应该祭奠他们。

施肩吾回到家乡住了一段时间后,又突发奇想,想到'海边去寻觅神山,开辟新的天地。

据《台湾通志》载:“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分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景象。”

在年10月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的《台湾简史》中,也提到“唐朝以后,东南沿海人民为逃避战乱,出现唐朝进士施肩吾族人到澎湖定居。施懂_吾字希圣,号东斋。

《全唐诗》称施肩是洪州(今江西彳省南昌)人,其实他是浙江省原分水县招贤乡人。”

“施肩吾写澎风光的诗有u%下几首:

1、《咏澎,湖屿》(岛夷行)“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2、《海边远望》“扶桑枝边红皎晈,天鸡一声四凕晓。偶看仙女上青天,鸾鹤无多采云少。”

3、《感忆》“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4、《赠友人归武林》“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那时的澎湖还是一片荒蛮之地,施肩吾来到澎湖,在不经意或是经意中,把大陆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到澎湖,对开发澎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是我国历史上吟咏澎湖和开发澎湖第一人,功不可没。

以上所讲是施肩吾大致的生平简历。纵观施肩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事业成就、道德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施肩吾究竟是哪里人?

乡不在大,有才则名;人不在穷,有志则成。由于施肩吾的成名,小小分水县也名扬天下,至今各种文献中还记载着:“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这对我们分水人民来说,是光荣更是鞭策,由于施肩吾开了个好头,自唐至今分水人才辈出,昔时分水虽为睦州、严州府最小县,但异人代出,名士迭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不让于名都大邑。

自唐至清分水古邑出了四十二位进士,近百名举人,贡生更是不计其数,当代还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也是我们桐庐县至今唯一的院士),及两位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钟章成、吴世法。

根深渊远,学风纯正的分水高级中学培养出了许多博士生、硕士生和大批优秀人才,但是时光飞逝了近年,至今在学位和影响上超过施肩吾的人还没有出来,这有待于分水中学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为家乡争光。

今天我们还在纪念和研讨施肩吾,是因为他不仅为家乡分水争了光,同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挖掘、研讨、学习和传承。

由于自己学识浅薄,水平有限,今天到这里来是班门弄斧,现我就施肩吾的生平概况及学术价值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与同志们商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家乡历史文化,为振兴家乡服务。

关于施肩吾究竟是哪里人的问题,历史文献中有各种记载,有说是唐睦州分水人的,有说是常州武进人的,有说是吴兴归安人的,有说是江西洪州人的,有说是富阳新登人的等等。

这桩争论由来已久,现在我们从与他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来分析他的归属。

(一)有关典籍:

1、年版、年版、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书上均载:“施肩吾,唐道士,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有诗名。元和十五年()进士,后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西,一名南昌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南宋初,还有关于施肩吾的传说,《文献统考》卷二二五谓施肩吾似有二人。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有诗《西山集》十卷。”

2、在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里对施肩吾的籍贯清楚地记载着:“施肩吾,唐朝道士,诗人,睦州分水人。宪宗时进士,后隐居洪州之西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

3、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施肩吾”条也作睦州人,同卷“徐凝”条有“凝,睦州人,与施肩吾同里”的记载。

4、《台湾通史》卷一载:“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分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其题澎湖屿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景象。”

5、《全唐文》卷七三九有施肩吾文九篇,中有与徐凝书云:“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

6、明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商辂的《蔗塵笔记》载:“施肩吾、徐凝皆分水人,复同时。皇佑中,孙陈倚为肩吾集后序,谓肩吾出于延招,徐凝居于柏山,两村以施徐为名,而宗裔甚繁。”

(二)府志县志:

1、《光绪严州府志》卷十五选举志云:“施肩吾,字希圣,分水人,元和中举进士第一。好神仙家言,栖隐于洪州西山以终。”《严州府志·艺文志》载明人陶望龄(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晚号歇庵居士,明会稽陶堰(今属绍兴)人。明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之三子,少有文名。万历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授编修,后晋国子祭酒,因母老辞归未任。居官清廉刚直。)所作《重修五云山保宁塔院碑记》上说“分阳五云山,去县治仅二百武许,旧建浮屠于其山,因名塔山。而以五云称者,为施肩吾先生登唐进士及第之年,卿云绚绕于山之巅,故时人嘉之,谓风气灵而人文蔚,遂以此名其山,所从来远矣。”

2、《南昌府志》卷六十三仙释:“施肩吾,字希圣,分水人,读五行俱下,太(元)和中举进士,后隐于洪州之西山以终。”另江西《新建县志》、《髙安县志》都载施肩吾为分水人。

3、《光绪分水县志》卷一疆域志:“招贤乡旧辖里五,今为十都,分二图。”其十都下一图所辖二十六庄中,有施家庄之名。招贤乡在民国时仍为分水县建制乡镇之一,旧称十管,即清代之十都,其位置在与新登县毗邻之东北边界(见图)。”

山川栏载:“庆云山,一名五云山,在县治东,上有关帝庙、玉尺搂、洗砚池,山南有涌泉岩,岩下有唐公令庙,庙前有涌泉池,唐元和十年龙口山五色云起,占为大魁之兆,时施肩吾读书其上,后果以第一人及第。”

又古迹栏载:“唐施肩吾宅在延招乡,乡多施姓,皆其后裔。”

卷二营建志载:“龙门寺在县东五十里龙门山,初唐僧司璋创建。施东斋先生尝读书于此,僖宗朝敕赐今名。”

又“擢秀坊,在县治河头埠,为唐状元施肩吾立。”

“状元坊,在县东,为唐状元施肩吾立。”

又“唐状元施肩吾墓,在县东招贤乡凤凰山。”

卷七选举志:“唐进士,施肩吾,元和十五年登卢储榜及第第一。”

卷八人物志“唐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元和十五年殿试状元及第,后隐于西山学神仙术,著有《辨疑论》一卷、《西山集》十卷、《群仙会真记》五卷、《传道记》五卷、载唐书艺文志。”

卷九艺文志“施肩吾诗:效古体、上礼部侍郎陈情、幼女词、幽居乐、杂古词五首、冲夜行、古相思、兰渚泊、湘竹词、自述、春日宴徐君池亭、山中得刘秀才京书、山中送友人、春日题罗处士山舍、访松岭徐鍊师、仙客归乡词二首。”

清两浙督学谷应泰《施肩吾诗集序》:“......奉命督学两浙,阅舆志知先生为严之分阳(分水亦称分阳)人,元和中赐状元及第,其出处详府、邑志中。”卷十杂志“唐元和十年,龙口山有五色云起,占为大魁之兆,时施肩吾读书其上,至十五年果状元及第,因名其山为五云山。”

又佚事栏:“《神仙通鉴》载:施肩吾严入西山访道栖真,初遇旌阳授五种内丹诀及外丹神方,后遇洞宾传内炼金液还丹,大道终隐西山。诗文甚多,所传未十之四。”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诀’传钟离权,权传吕洞宾,即施师也。施授上足李文英十六字曰,一灵妙有法界圆通离种种边允执厥中。逝罕知者予得之,并以吿胡,栖真使补其遗。陆游《修心鉴》跋:“高祖太傅公尝退朝,见异人行空中,足去地三尺许,邀与俱归,则古仙人栖真施先生肩吾也,因授炼丹辟穀之术。”

肩吾以长庆中隐洪州西山,尝贻徐凝书云:“僕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元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后题西山学仙者施肩吾顿首。徐五处士诗仙执事。(按公壮年及第,何以甘从赤松黃石之游?庸知非有见于,有唐末造之不可为,而讬词以自放佚者哉。)

万历丙午(),广东黄孝廉士俊来访邑令卢公崇勋(与黄士俊同乡),寓庆云山。适五色云现,因谈昔年施公事,黃即赋诗曰:“五云山上五云开,昔日肩吾今又来。姓系虽殊名则一,世人莫作二人猜。”次年果以第一人(状元)及第。卷末《康焣壬子县志序》知县胡必誉“......五云洞口施状元之诗句流芳。”《道光丁亥县志稿序》知县饶芝“邑建于唐武德初,而有唐一代人特,唯施(施肩吾)徐(徐凝)罗(罗万家)三公。”

(三)施肩吾诗:

1、《归分水留赠王少府》“仙吏饮水多玉声,新诗丽句遣狂生。不愁日暮归山去,故把随珠入夜行。”从诗题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他自称分水人,不然何来归分水之说。

2、《西山即事奉敬故园徐处士》“仆作江西少施氏,君为城北老徐翁。诗篇忆昔相欢接,颜貌如今恨不同。世上尽忧蔬上露,时人皆怕烛前风。唯余独慕神仙道,芥子虽穷寿不穷。”这首诗是施肩吾在洪州西山修道时寄给远在家乡的徐凝,故园即家乡分水。徐处士就是与他同科登榜的进士徐凝,其时徐凝已辞官隐居在分水柏山村。该诗回忆了他俩昔时的友情,又奉敬徐凝保重身体颐养天年。

3、唐代著名诗人,水部员外郎张籍有《送施肩吾东归》“知君本是烟霞客,被荐因来城阙间。世业偏临七里濑,仙游多在四明山。早闻诗句传人遍,新得科名到处闲。惆怅灞亭相送去,云中琪树不同攀。”分水与桐庐同属睦州,分水偏临严子陵钓台。

(四)古碑镌刻:

1、宋熙宁间(一)分水知县徐谌,勒石施肩吾寄徐凝诗碑。建中靖国元年()徐谌为转运使(官名。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督促地方官吏的权力,为府州以上的地方长官。)复刻肩吾及第告身碑于碑阴。此碑已湮。

2、清道光年间,邑令饶芝(道光二年至五年在任,七年复任。)在分水五云山勒石“唐状元施东斋先生读书处”和“洗砚池”碑,这两碑现存立在五云山上。

(五)施公墓记:

清乾隆四十年()后学门婿,国学生王帝陞撰《状元肩吾公墓记》:“一身与日月增光,万世共山川并寿者,其唯吾乡东斋先生乎!先生纂圣贤之蕴奥,得天地之精华,博通古今,学贯人天,白屋掘(崛)起,弱冠成名,唐元和十年殿试中式后,复沐特恩钦赐状元及第。自任江西观察使后,值日非之时,用民(明)哲保身之道归里,潜居东乡招贤里,抱道自处。穷六经之微旨,辨百家之遗篇,体孔、颜用含(舍)之宜,明尧、舜精一之旨,著述成帙刊行。宇内其所谓立德、立言、立功,一身统备无遗矣。非为日月增光,山川并寿者乎。稽先生幼年,讲学于县治保宁庵。五云垂现,洗砚成池,载入统志,彰彰可考。实天地早已呈其瑞,先生即应发其祥。先生一生道德勋业,莫可名言,惟积厚者自流光。无论施姓遍天下,近而苏属入科甲,顶黄盖者,连绵无算。既嗣子嗣孙,若纲公、纪公并豹公,以及廷俊、廷启公者。济济英才,克绍箕裘,或分居杭属之新、於、临、余,并本府之桐庐、建德,亦无可终穷,将来长发其祥,未有艾也。公讳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生于建中元年,享寿八十二岁;配刘氏夫人,生于建中二年,享年七十九岁,并于咸通二年合葬于新地之石壁山。非独人杰地灵,亦即地以人传,及后裔附葬纷纷,幸已立禁,余虽式微而不忘祖德,出资采石凿碑,命为之记。升忘固陋,忝在门婿,敢不应嘱。皇清乾隆岁次乙未四十年仲秋月日嗣孙施像朝、一奇、绍年、兆元、御天、兆镒、有盛。后学门婿国学生王帝升沐手拜撰。首事: 象功、象亨、兆洋、文绪、兆淞、国森、合族敬立。”

自唐武德四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施肩吾的故里分水县桐岘乡宝城里施家村属睦州分水县管辖,这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年11月21日,撤销分水、新登县建置,分水所辖行政区域与桐庐合并,定名桐庐县。年8月15日富阳县并入桐庐县。年12月15日,复置富阳县。原新登县行政区域和原分水县贤德公社(包括施家村)划归富阳。也就是说,施肩吾的故乡施家村,在历史上从年至年,在长达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归属睦州(严州)分水县管辖。直至年12月15日才划归富阳县管辖。所以施肩吾的生平事迹都是与分水县息息相关的。他年少时先在分水县十都的龙门寺读书,后到分水县城中五云山读书,他在五云山上度过了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至元和十五年()考中进士。历史的涵义是以它特定的时间,地域和事件为根据的。我们说施肩吾是唐睦州分水人,应该原来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不能因后来行政区域的变更而改变他原来的籍贯和历史存根,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说法是:施肩吾,唐睦州分水县人。其故乡施家村现划属富阳市洞桥镇。

年12月20日《富阳日报》第9版‘人文’版刊登一篇题为:“开发过台湾澎湖的这位唐代状元,到底是富阳人还是桐庐人?专家:施肩吾故里在洞桥。社科院博士与富阳作家编的施肩吾文集中抛出这个观点”的文章。文中说,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陈才智与富阳乡土作家王益庸联合编著的《施肩吾集》问世。这本文集能够出版,王益庸称之为“南北合作”的结果,它为施肩吾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第一手的基本文献。

文集中,专家首次认定施肩吾的生卒年(一)、施肩吾的故乡在洞桥镇仁阮村施家自然村。文中有五个标题,即:

1、专家认定:施肩吾故乡在洞桥镇仁阮村施家自然村。

2、施肩吾故乡,引起国内专家学者浓厚兴趣。

3、富阳第一位状元,留给后人的特殊财富。

4、开发台湾澎湖列岛,是施肩吾一生最大的功绩。

5、施肩吾得到两岸人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