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数万大军被困大渡河,前有滔滔翻滚的洪水,后有汹汹追来的清军,左有不断攻击的地方武装,山上有埋伏的滚木擂石,最终陷入绝境,突围无望,一时英雄末路,以致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的石达开惨遭凌迟之刑,在去蜀路上的大渡河畔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而在72年后的年5月,数万红军队伍进行长征,在同样的时间点,也来到大渡河的南岸,处境和当年的石达开十分相似,而且老蒋还叫嚣要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美梦,结果,英雄的红军奇迹般地一举占安顺场渡口,飞夺泸定桥,成功摆脱追兵,从此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更大胜利。
相同的境遇,截然不同的命运。总结来说,红军最后能突破大渡河这一天险,除了军事指挥上更胜石达开一筹之外,更重要的是军民联合的力量。这一点,还有一次同样的战斗更能说明问题,那便是攻打江西赣南的会昌县城一战,年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军胜利攻克会昌县城,凑巧的是,73年前的年,石达开号称数万大军攻打会昌县城,却一败涂地,最后撤围而去。那么,是役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在此做个详尽的分析。
年5月,自认为功劳大、威望高、能力强的翼王石达开,走出出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来到安徽无为州,随后发布告示:“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追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他认为可以打开一片新天地,一统天下。自此,开始了他的单干之旅。
其时,翼王麾下精兵10余万,良将众多,如李秀成兵败被俘后在《自述书》中如是说:“带走合朝文武,精兵良卒”,接着,石达开向浙江进军,据史料记载,由于此地是最富庶之地,他去浙江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裹挟民众,积蓄物资,以图长久。然而,由于属于流动作战,没有固定基地与充足给养之情况下,被人打败,只好又转入福建,但还是不能打开局面,只好返回江西,以图赣南。
进入赣南后,石达开虽然暂时摆脱了清军重兵的追击,但此时江西抚州,建阳等地已被湘军控制,加上瘟疫横行,北进收复江西失地很不现实。在形势的逼迫下,石达开选择了清军力量相对薄弱的粤,桂地区作为下一步行动的战略目标。于是,在主要部队都转入赣南后,太平军开始有步骤地向粤,桂地区挺进。此时,军队需要补给,必须要拿下县城,因为许多有钱的主都藏匿进了这里。他的目的是进攻赣州府的会昌县城。
会昌,地处赣南,从北而来的绵江和从南而来的湘江于城东汇流成贡水,蜿蜒绕城北、城西而下千里赣江,三面环水,河面宽广,水流湍急,另一面有天然屏障的会昌山,加之城墙高大、厚实、坚固。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铜赣州,铁会昌”之称,一进入战时状态,有一定的兵力和充足的供给,便可以逸待劳,以一敌百,对县城进行固守。
石达开大军来到赣南一带,因这些地方土地贫瘠,又逢灾荒,粮草供应困难,士兵又水土不服,以曾国藩的话来说,是“贼之死于无食,死于地气者,动以千计,沿途狼藉”,无法建立根据地。特别是赣南各县的土豪官绅一些有钱的人,都带着财富和众多物资躲避于会昌县城,要是不拿下县城,军队如何补给,因此,石达开大军进军会昌,开始攻城战斗。
史料记载,石达开大军进军会昌时,“围城三匝,人多如蚁,漫山遍野”,火速告急求援。太平军先以地雷轰城墙,后又被清军抢筑城缺,堵住进攻,后又用“滚地雷”的方式,仍被清军大炮击退,正在此时,有一支援军到来,从外面对太平军进行反包围,城里又冲出一支部队进行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得十分艰难,特别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守会昌城的清军判断太平军已是疲惫不堪,当夜偷袭太平军营寨,纵火焚烧,太平军仓促迎战,伤亡巨大,此时,清军援军已赶到,太平军于是不再恋战,最后石达开只得下令撤围。
正是石达开考虑到如此多大军,攻打一个小小的县城都如此不易,就认为江西并非久留之地,无法建立根据地,更不是建立基业的地方,因此,在距离会昌不远的南安(今大余)召开会议,认为一是要效仿刘备,建立川蜀根据地;二是从经济(盐粮饷)上扼住了清朝的命脉,特别会给是给两湖地区清军的食盐与筹饷造成致命打击;三是既可与江南太平军沿千里长江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又可在适当时机借助直隶几十万捻军的协助直捣京畿;四是这一时期四川兵力空虚,而且云贵川陕等地起义力量空前壮大,因此入川成功并与这些力量联合建立起稳固西南根据地的机会很大。
石达开在赣南作出进军四川的战略部署,史称“南安决策”,并开始付诸行动,在这谋蜀战略的决策上,石达开根据远征作战的需要,对所部的编制及官制进行了一些调整,把全军分为五个旗,各军编制方式不变,另新增宰辅,军略等职担任各军的高级统领。自南安决策之后,石达开的远征军就一直为了进取四川而进行着百折不挠的努力,可惜在半路上的大渡河,他的一揽子计划随着大渡河兵败,全部付之东流。
石达开攻打会昌县城失败73年年秋,当时红军已经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大规模围剿,并乘胜进击,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为一体,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然而,此时的会昌县,却仍然控制在白色势力手中。会昌城内盘踞了数千反动军队和一大批赣南各县及本县官绅土豪数千人,会昌成为当时中央苏区内部一个最大的“钉子”。
这些土豪劣绅之所以盘踞于会昌县城,他们就是认定这里红军难以攻克。当时,红军高层领导人决定派出一个师的兵力攻打会昌。攻城红军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入会昌县境内,先在西北部发动群众,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随后,攻占会昌县城的东、西、南面广大农村。控制了城外冠顶脑及岚山岭(会昌山)等高地,对县城形成包围圈。此时,处于红军包围之中的城里敌人,一方面凭铁城之险,一方面向敌上级守军请求空中支援,妄图负隅顽抗。
一开始,红军派出素来以打硬仗闻名的红九团攻打会昌城,强攻了二十几天,未能攻克,且在城下受挫,伤亡严重。此时,决定采用坑道爆破方法,即挖地道抵进城根,而后炸毁城墙再图破城。
当时,红军既无重炮,也无飞机,想摧垮这个庞然大物,只能采用坑道爆破的方式。调来工兵连,担负起6条坑道的掘进任务。会昌的地势,决定了坑道位置只能布在敌人重点防御的城南,每条坑道距城的距离约米。由于从未有过挖坑道的经验,红军一开始执行此次任务时,还有些发懵。好在工兵连的战士多是矿工出身,他们按照挖煤洞的方式,逐步进行土工作业。
一开始,土层很松,进展也快,2天时间便掘进了10多米。积土一天天增多,战士们也越发有信心。越往深挖,洞内的空气越稀薄。于是,战士们不得不将1米见方的坑道,增至1.7米高,1.2米宽。由于缺乏经验,大量的渣土毫不隐蔽地堆在田中,导致敌人犯疑。他们不断地朝土堆射击,还用飞机在稻田上空侦察。慌乱的敌军,在城头高喊:“红军们,别挖洞子了,咱都知道了!”
为了加强隐蔽,红军战士把每天作业所挖的泥土,暂时存放在工事里,晚上再秘密疏散开去。这样,掘进速度加快了。敌守军几天不见我军出土,就在城墙上摆满水缸,以观缸中水波来断定地下动静;再放置缸口朝下的水缸,缸底穿个孔,以听地下声响,探明红军是否在挖地道。这一招果然管用,红军有几处坑道被发现后遭到破坏。
工兵连召开会议,决定将全部渣土用于加固加高交通壕。白天,渣土暂存于工事,晚上再处理掉。然而,狡猾的敌人却千方百计地想破掉红军的坑道。他们在城上摆了不少小缸,有的口朝上,装了水,城下一有动静就能看到水波。有的口朝下,缸底有窟窿,专门听声响。一旦探清位置,敌军便调来火炮轰击。或者挖掘反坑道,试图在地下拦截。
坑道越往前,被敌军察觉的概率越大。战士们虽改进了许多办法(比如用三齿耙挖土),却仍然无法做到毫无响声。敌人意识到红军的坑道战术后,开始不断用火炮轰击。同时还派来飞机助战,时不时地扫射、轰炸。正南方向的两条坑道,在挖到距城墙仅10米左右时,一条被敌炮轰塌,另一条则被反坑道作业所破坏。
战士们心急如焚,指挥员更是坐立不安。大家再次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分心战术”来对付敌人:从百姓那里找来不少锣鼓,同时让步兵在城四周挖了不少坛子式的隐蔽坑,让步兵分成无数小组,蹲在坑里又敲又打,声音大得没边不说,还真就把工兵在地下挖土的声响给盖没了。
为了瓦解敌人,战士们还采用布疑阵的方法,四处插上小红旗,上书“红军优待俘虏”“切莫给蒋军卖命”等标语。一时之间,会昌城外如过年一般热闹,敲锣打鼓,遍地红旗。内外、地下都是“咚咚咚”的声响。借此架势,红军还摆出一副攻城姿态。不知所措的敌人派飞机前来侦查,也被负责警卫的战士用机枪打跑。
晚上,敌人偷偷出来拔旗,结果一拔就中了雷。吓破胆的敌人晚上连觉都不敢睡,在城上点好灯笼,哭丧式的喊:“莫睡了莫睡了!红军要来攻城了!”经过工兵连的奋战,坑道终于挖好。当战士们将装满炸药的棺材放入药室时,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激动。点火后,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会昌西南城墙被炸开一道大缺口。在嘹亮的冲锋号中,战士们如潮水般涌入县城,与靖卫团发生激烈巷战。几个小时后,战斗结束,会昌围攻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石达开几万人的部队攻不下的一个小县城,我英雄的红军几千人的队伍顺利攻坚拿下,指战员们说,这次胜利,主要是有当地百姓的帮助,也正是军民渔水情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