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伯渠

年的春节,中南海内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在欢度传统节日,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而邓子恢与林伯渠,却在准备着一场特殊的欢庆仪式。

他们将其他家人屏退左右,只叫来各自的儿子,四人互祝节日问候后,邓子恢与林伯渠向两个孩子郑重宣布:

现在要告诉你们一个历史真相。经过调查,你们两个身份应该互换,林秉苏是邓家的儿子,邓苏生是林家的儿子……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何林伯渠与邓子恢会弄错儿子呢?要搞清楚这些,还要从20年前说起。

战火中妻离子散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时任中央财政部长的林伯渠奉命跟随红军主力进行转移。

但是,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因为刚刚生产完,身体虚弱,无法跟随林伯渠同行,只能留在苏区开展斗争。

与此同时,邓子恢、陈毅等人也奉命留下,带领少数部队迷惑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

邓子恢的妻子黄秀香与范乐春一样,也是刚刚分娩完,身体非常虚弱。

邓子恢

但是,由于她是中央财政部的会计,当时急需要将库存的资金与物资分发给红军部队带走,黄秀香只能将刚刚出生几天的儿子托付给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照顾。

随后,黄秀香拖着虚弱的身体,匆匆赶往会昌县白鹅乡山区的仓库,执行发放财物的任务。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将刚出生的婴儿带在身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作为红军家属局局长,范乐春含泪将自己的儿子与黄秀香的儿子分别用一块花布包裹严实,一个挂在胸前,一个背在背上,告别即将展开长征的丈夫,骑着马,带着两个婴儿,连夜从瑞金赶往会昌县。

随后,范乐春依依不舍的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堂兄范美宏夫妇。她告诉堂兄夫妇:

“这两个孩子,一个姓林,是我的儿子,刚刚出生14天。另一个孩子姓邓,刚刚出生3天。国民党很快就要来苏区了,情况非常紧急,请你们救孩子们一命!想办法将他们抚养成人……”

范美宏夫妇接受了范乐春的托付,决定收养两个孩子。

安顿好孩子们后,范乐春匆匆翻身上马,快马加鞭追赶红军部队。

而黄秀香那边,在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后,火速跟随红军小分队向赣南方向转移。

不幸的是,转移途中,他们遭到了敌人的伏击。黄秀香的腿被敌人的子弹打断。

危急时刻,战友们将黄秀香放进箩筐里,准备抬着她冲出包围。

无奈,敌人的炮火太猛,红军小分队由于兵力有限,最终寡不敌众,一个个壮烈牺牲。受伤的黄秀香也因此落入敌人手中。

随后,敌人对黄秀香进行了严刑拷打,想要从她嘴里得到红军的消息。

受尽折磨的黄秀香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丝关于红军的消息。

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将黄秀香残忍杀害。黄秀香的生命就此定格在了24岁……

与黄秀香相比,范乐春似乎幸运一些。

游击战时期,范乐春使用过的锅

她顺利追上部队后,跟随红军小分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不断转战闽、粤、赣三省边界。

期间,范乐春被任命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带领大家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虽然范乐春身体素质比较好,作战非常英勇。但是,由于斗争环境太过艰苦,长期带领红军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范乐春,身体最终还是出现了问题,她患上了肺病。

得病以后,范乐春常常吐血,并多次晕倒。虽然组织上十分关心她,医院治疗。

但是,就在范乐春身体刚有所好转,敌人就发现了她。范医院,紧急转移到福建永定县农村的一个草棚中休养。

遗憾的是,范乐春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年,她不幸病逝。

在闽西根据地战斗的邓子恢得知妻子牺牲,儿子流落在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多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多想看看儿子生活的好不好啊……

邓子恢

两个孩子的坎坷生活

虽然两个孩子被范美宏夫妇收养,但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中央苏区疯狂进行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四处搜寻红军伤员,连孩子都不放过,准备斩草除根。

范美宏得到消息后,吓得赶紧将两个孩子放进箩筐里挑着,带着家人连夜逃出村庄,躲藏到深山老林中。

在深山老林中战战兢兢过了一段时间风餐露宿的生活后,范美宏看到敌人搜查高潮退去,才又带着家人重新回到村子里生活。

虽然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但是,生活对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收养两个孩子之前,范美宏一家的生活本就非常拮据。两个孩子的突然到来,无疑让他们本就穷困不堪的生活更加困难。

因为吃不上奶,两个年幼的孩子整天哭的撕心裂肺,范美宏夫妇着急不已。

好在,邻居家里来的一位农家妇女,看到两个孩子可怜,便主动提出愿意帮忙喂养其中一个。

为了让两个孩子活下去,范美宏夫妇只能将哭的最厉害的那个孩子送出。

范美宏夫妇给留在身边的那个孩子取名为范宜德。

为了养活一家人,范美宏夫妇起早贪黑做粉皮维持生活。他们每天半夜三更就要起来忙碌。清晨的时候,还要将做好的粉皮挑出去叫卖。

当时,一张粉皮非常便宜,只能卖出一两分钱。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有多艰苦。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咬牙坚持着,供范宜德读书。

而范宜德也非常懂事,从小就给养父母当帮手。

不幸的是,范宜德9岁的时候,养父范美宏因为劳累过度,卧床不起,最终抛下一家人离世。

没多久,范美宏的亲生女儿也染上疾病,不幸夭折。

自此以后,家里就剩下范宜德与养母两个人,生活越发困难。

即便如此,养母依旧想方设法供范宜德上学。范宜德知道自己能够读书非常不容易,因此他非常刻苦,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

为了减轻养母的负担,范宜德每天一放学,就丢下书包,跑去帮助养母干活。

随着家里生活越来越艰难,范宜德也不读书了,每天跟在养母身边卖粉皮。为了生存,他还去码头扫盐、扫米。

大约两年后,养母心疼的对范宜德说:

“孩子,你不能光帮着我卖粉皮啊,妈妈送你去当学徒,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养活自己!”

于是,范宜德被养母送进一家店铺当学徒。

在那里,范宜德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给老板打扫院子,给老板夫妇倒尿盆。

晚上忙完工作后,他还要帮老板他们熏完蚊子才能去睡觉。

由于营养跟不上,范宜德当时长得比较矮小,个头还没有扁担与水桶高。

一次,他在挑水上台阶的时候,一不小心绊倒摔了一跤。这一摔,导致范宜德一天都下不了床。

养母得知后非常心疼,赶紧将范宜德接回家里,继续跟着她卖粉皮维生。

而被送出去的那个孩子,经历也很坎坷。

那名农妇收养孩子没多久,丈夫就不幸病逝。失去依靠的农妇,只能改嫁他人,并将孩子转送给另一位农妇。

后来,孩子又经过几次转手,最终流落到洛口一位名叫赖兆枝贫苦人家。

赖兆枝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孩子。因此,即便他们生活贫困,却一直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孩子。

于是,他们就抚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并给孩子取名为赖亚平。

在养父母的照顾下,赖亚平健康长大。与范宜德一样,赖亚平从小也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助家人干活。

5岁的时候,赖亚平就爬上山,帮助家人放牛。不幸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一次,赖亚平在山上放牛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腿部受到重伤。

由于家里太穷了,根本拿不出钱给赖亚平治疗。赖亚平也因此落下残疾,成了跛脚。

看到儿子变成这样,赖兆枝夫妇忧心不已。赖亚平干不了农活了,这往后可怎么办那,他以后要怎么生存啊?

后来,赖兆枝夫妇决定将赖亚平送到裁缝店学一门手艺,将来即便他们老两口不在了,也不用担心孩子一个人生存不下去。

就这样,11岁的赖亚平被送到裁缝店当学徒。虽然年纪小,但赖亚平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小裁缝,开始走街串巷做生意。

赚钱生存的同时,赖亚平还不忘学习,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寻子

后来,邓子恢苏日安在游击战争中与女红军陈兰结为夫妻,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流落在外的那个孩子。只是,多年来因为忙于战事,他一直无暇去寻子。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邓子恢才委托地下党帮忙打听孩子的下落。

只是,当时江西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地下党人员活动受限,再加上苏区人民对于国民党当年的残酷“围剿”心有余悸。

邓子恢与陈兰

百姓们由于分不清来找孩子的人,究竟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特务,谁也不敢暴露两个孩子的藏身之处,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没命。

因此,邓子恢一直没有孩子的消息。

年9月,江西解放。担任中南军政委会代主席的邓子恢得到消息后,马上又想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于是,邓子恢马上给自己曾经的老部下,当时驻守赣州的某军政委陈仁麒写信,请求他帮助自己与林伯渠寻找流落在江西的孩子。

陈仁麒收到信后,立即根据邓子恢提供的线索,派出一名叫左枫的参谋,在一名福建商人的带领下,前往会昌。

在当地党组织等的积极配合下,左枫等人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找到了范宜德与他的养母郭发仔。

郭发仔没想到时隔十多年,红军又回来了,高兴不已。她将当年收养两个孩子的事情如实讲了一遍,并告诉工作人员另一个孩子因为生活所迫,已经送人了,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孩子是范乐春与林伯渠的儿子。

陈仁麒

由于另一个孩子进攻几次转手,因此左枫等人在寻找期间颇费了一番功夫,他们翻山越岭,四处查找。

最终耗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了洛口的赖兆枝家。

起初,赖家看到来了几名带枪的军人,惊恐不已。左枫赶紧上前说明情况:“我们是解放军,也就是之前的红军,此次来这里,是来寻找当年红军丢失的孩子的。”

由于赖家人此前并不知道儿子的身世,突然听到他是红军的孩子,惊讶不已。

于是,左枫等人将当年的事情,详细给赖家讲了一遍,并代表政府,对赖家在危难时刻收养红军孩子的事情表示深深感谢,称赞他们为革命立了大功。

同时,他们向赖家保证,此次来接孩子,是将孩子送到他生父那里去读书,毕业以后会让孩子回到赖家人身边,给他们养老。

虽然心里有万分不舍,但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赖家思来想去,还是同意让孩子回到生父身边。

就这样,两个孩子时隔15年,第一次在会昌县城见面。

邓苏生与林秉苏晚年合影

随后,左枫带着他们来到赣州某军部见陈仁麒。左枫指着范宜德告诉陈仁麒:“这个孩子是林伯渠的儿子,那个是邓子恢的儿子。”

陈仁麒高兴的拉着两个孩子,仔细比对着邓子恢寄来的照片。

但是,看着看着,陈仁麒心里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怎么范宜德长得有点像邓子恢呢?

随后,陈仁麒悄悄将自己的疑问向左枫讲了出来。左枫告诉陈仁麒,范宜德的养母曾反复说范宜德就是范乐春的儿子。

陈仁麒这才没再说什么。

很快,左枫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武汉,前往邓子恢的住处。

邓子恢得知找到两个孩子后,非常高兴,早早在家里等着两个孩子的到来。

一听到汽车的声音,邓子恢夫妇马上就从屋里出来,热情的将大家迎进客厅。

看着两个孩子,邓子恢亲切的摸着他们的脑袋,笑呵呵的问道:“你们两个,哪个姓邓?哪个姓林啊?”

邓子恢一家合影

两个孩子不适应新身份,一时间愣在原地。左枫赶紧指着赖亚平说:

“首长,这个孩子叫赖亚平,是你的儿子,那个孩子叫范宜德,是林伯渠的儿子!”

赖亚平反应很快,赶紧叫邓子恢夫妇爸爸妈妈。邓子恢夫妇激动的流下热泪,嘴里不断说着:“好、好……”

邓子恢夫人陈兰将两个孩子拉到自己身边,心疼的说道:“孩子们,这15年来,让你们受苦了!”

邓子恢感慨道:

“当初把你们留下,我们都非常不舍。但是,那个时候是革命需要,我们也没办法啊!你们的养父母,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将你们养大,为革命立下了大功,我们对他们表示感谢!”

为了纪念苏区,邓子恢给儿子改名为邓苏生。但很快,陈兰也产生了与陈仁麒一样的疑惑:怎么邓苏生不像邓子恢,反而是范宜德与邓子恢很相似?

于是,陈兰提出验血,搞清楚真相,再将孩子送到林伯渠那里。

邓子恢想了想拒绝了妻子的提议。

因为,当时邓子恢已经有好几个儿子了,但林伯渠身边只有一个儿子,他不愿意将腿部落下残疾的赖亚平送给林伯渠。

林伯渠

邓子恢对妻子说:“还是把精干的范宜德送给林老吧!我们共产党人的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他们都是革命后代!”

就这样,两个月后范宜德被送进了中南海林伯渠家。

对于家里突然出现的这名家庭成员,林伯渠全家人高兴不已,对他非常照顾。

从湖南来的姐姐对这个流落在外十多年的弟弟关怀备至,甚至亲自为他洗脚。而家里的小弟则拉着范宜德在中南海到处转悠,帮助他熟悉中南海的环境。

为了纪念苏区,林伯渠给范宜德改名为林秉苏,想要他继承苏区的优良传统。

年底,邓子恢被调到北京工作,全家人跟随他住进了中南海。巧的是,他们家还与林伯渠成了邻居。

就这样,林秉苏与邓苏生再次见面。

在中南海生活的那段时间,他们常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回忆会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当时,全国实行供给制,中南海的领导人除了毛主席,家里都没有厨房,大家都去食堂吃饭。

毛主席

于是,中南海的孩子们常常在食堂一边吃、一边玩。

食堂桌上有象棋,林秉苏喜欢下棋,有时候就与谢觉哉的儿子相约下棋。

同样喜欢下棋的朱德与彭德怀就站在他们身后,帮忙出谋划策。邓苏生在一旁观战看热闹。

此时,邓苏生与林秉苏慢慢长大,外貌特征也越发凸显出来,几位中央领导人也看出了问题。

一天,朱德看着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林秉苏,对邓子恢说:“你们两家是不是搞错了?这林秉苏长得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嘛!反倒是苏生,越来越像范乐春。”

说完,朱德又风趣的问林秉苏:“你到底是谁家的崽啊?”

面对众人的疑惑,邓子恢解释道:

“不会错的,当年调查的时候,是范乐春的堂嫂亲口说秉苏是范乐春与林伯渠的孩子!”

朱德

换子

对于江西的恩人,邓子恢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

年,邓子恢到江西瑞金考察时,又想到了恩人。

于是,他在招待所抽空写了一封信,并买了一件布料,委托瑞金县委书记转交给会昌县抚养林秉苏长大的郭发仔,向她转达问候,再次感谢她当年救护孩子的恩情,并嘱咐当地政府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的生活。

当郭发仔收到邓子恢的礼物与问候后,感动不已。她没想到,已经当了大官的邓子恢,竟然还记挂着她这样的老百姓。

郭发仔也因此感到内疚不已,她决定说出真相。

原来,当年被送出去的那个孩子才是范乐春与林伯渠的儿子,留在她身边的则是邓子恢的儿子。

由于孩子送出去后,长期去向不明,郭发仔决定将身边的那个孩子,当成范家的孩子来抚养。

为了能够对得起范乐春,郭发仔在左枫前来找孩子时,一口咬定留下来的那个孩子就是范乐春与林伯渠的儿子。

看到邓子恢这样对自己,郭发仔于心不忍,决定说明真相,让孩子恢复父姓,回到真正的亲生父亲身边。

邓子恢

于是,郭发仔分别给林伯渠、邓子恢以及两个孩子写了内容相同的信,讲明范宜德应该是邓子恢的儿子,赖亚平才是林伯渠的儿子。

因为这封信,邓子恢与林伯渠才下定决心将儿子换过来。

于是,他们在年的春节,举行了一个特殊仪式。

他们告诉了两个孩子的真实身世,并再次说明,当年留下他们,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活下来……

就这样,邓苏生改名为林苏生,用以怀念苏区人民,林秉苏则改名为邓秀生(后来改名为邓瑞生),用以缅怀他生母黄秀香的养育之恩。

同时,邓子恢与林伯渠叮嘱两个孩子:

“无论叫什么,都不重要,给你们取名是为了区别。我们并不指望你们给我们养老送终,重要的是,你们千万不能忘了当年养育你们长大的父老乡亲!他们抚养你们长大不容易,你们一定要永远牢记他们的恩情!”

虽然名字换了,但两个孩子常常互换床位,轮流到生父家里生活,叫对方一声爸妈……两家人一直亲密无间。

难忘养父母

虽然两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

邓子恢夫妇

年,林秉苏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那个暑假,向邓子恢提出:想要到江西会昌看望养母。

邓子恢夫妇欣然同意,并叮嘱儿子到了会昌后,一定要向养母问候、致谢。

随后,林秉苏高高兴兴的踏上了探亲之路。经过几番颠簸,他终于来到了郭发仔阿妈身边。

林秉苏向阿妈汇报了自己考上大学的喜讯,并转达了父母对她的问候与致谢。看到孩子这么懂事,郭发仔笑得合不拢嘴。

年,邓子恢带着全家人去参观在北京展出的四川泥塑《收租院》。

当他们走到一个插着草标卖身的小女孩塑像旁时,邓子恢突然站住,久久没有说话,随后眼角流下两行热泪……

邓子恢语重心长的告诉孩子们:

“中国的农民是最老实的,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疾苦,而不能去欺负他们!”

当时,林秉苏还没有真正理解父亲的心情,直到后来才明白。

在林秉苏的印象中,父亲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当年经常有一些老区的群众,因为生活苦,托人给邓子恢写信求助。

邓子恢在土地改革上剪裁

当时,邓子恢的负担也很重要,但只要接到老区人民的信,邓子恢都会寄钱,一次就要寄块钱。

同时,邓子恢还会给当地政府写信,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帮助照顾这些对革命做过贡献的群众。

因为父亲一直强调要工农结合,林秉苏后来找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同学结婚。

年,林秉苏跟父亲邓子恢说想要调回湖南工作,因为妻子在那里,既要工作,还要带孩子。而且那里离自己的养母比较近,方便照顾老人,邓子恢同意了。

这一走,林秉苏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

年,林秉苏俗人接到一封电报:父亲于这一年的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了!

送走父亲没多久,林秉苏又于年4月,来到江西会昌,送别养育自己的养母。

养母去世后,林秉苏充满歉意的说:

“我一直很后悔,工作以后,没有抽时间去看望她老人家。这次回去,她老人家已经永远的离开了……”

林秉苏

退休后,林秉苏依然记得父亲的叮嘱,心系农民,他想尽自己所能,参加扶贫工作,还想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老区人民养大的……

邓苏生同样没有忘记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老区人民。

年,邓苏生高中毕业后,也向林伯渠夫妇提出要到江西会昌阿妈身边工作生活。

对此,林伯渠夫妇表示尊重他的选择。

于是,邓苏生来到会昌县生活、工作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年夏天,邓苏生因为被北京政法学院录取,才又回到北京学习生活。

大学毕业后,邓苏生原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是,他却提出要回到赣南,将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奉献给苏区的父老乡亲。

此后三十年,邓苏生一直在赣南工作,一直到退休才回到北京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