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作出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决定,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带大家了解一下赣州市会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1、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着北方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发展,形成了通过送匾、挂匾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以教化乡邦的客家传统习俗。匾额习俗在赣南尤其是会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教化乡邦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宋元以降千余年间,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久盛不衰。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客家先民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客家文化特质,以及他们的嘉言懿行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客家匾额匾额是一种文化生命的符号,象征着主人的品格与理想。赠送匾额比物质嘉奖更能肯定人的品格与贡献,是最为珍贵而纯洁的赠品。2、会昌踩鼓会昌古代山多林密,瘴气多,山民疾病多,自古有求巫问神的习俗。会昌踩鼓是典型的道教音乐。其演奏特色是手脚并用,用脚控制鼓的声音、节奏、轻重,表现出道教音乐的神秘色彩。演奏时将鼓放在装有稻草的箩筐中,打鼓的方法优为独特,时而可手持鼓椎打鼓,时而手脚并用以脚定音打鼓,当地农民把这种打鼓方法叫踩鼓(也称脚鼓、水泡鼓)。踩鼓所用的鼓面宽9寸,高1.2尺,鼓椎一双长7寸。鼓面为皮质,鼓身、鼓椎为木质。会昌踩鼓3、会昌民俗赖公庙会赖公庙会是会昌县民间传统风俗,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菩萨出街”。庙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日在晨光村富尾老届下翠竹祠举行,历时四天,从农历七月初五日一直延至初八日结束。赖公庙会期间,信众自带香烛、鞭炮、鸭子、果品、香油、酒、纸等前往赖公庙会祭祀祈愿。赖公庙会4、会昌洞头乡畲族摆字龙畲族摆字龙是一种独具畲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文艺活动,自明初传入会昌县,在当地已有多年的传承历史。通过畲族年轻后生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动作,摆弄变化出“天下太平”“人财两盛”“添丁添财”等字样,无不展示出舞龙者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5、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会昌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藤器制作是用杉条、赣藤(又名土藤)或海南藤作架,外用经防腐处理的藤皮编织而成。经久耐用,雅观大方,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藤器制品透气性好,具有朴素、典雅之风格,以及较高的装饰性和欣赏性,自然天成,无污染,极具环保价值。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于年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昌藤器制作6、会昌酱干制作技艺会昌酱油豆腐干(简称会昌酱干),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嘉庆(公元——)年间已列为贡品。会昌酱干制作工艺复杂,加上历代艺人只传后代,不传外人,所以主要流传在会昌县城附近方圆十里范围,一二百年以来,格局基本不变,清朝未年几近失传。民国3年(),会昌水东下渡街,有欧本寿,曾六斤等4家酱干作坊。他们以青、黄大豆为原料,改进传统工艺,用优质酱油为辅料,制作光亮透明的薄干。其特点是:呈淡酱色,韧而多味,可就便吃用,也可油炸、蒸煮、冷拌、醋拌做成各种菜肴,既是下酒、饭的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酱干制作7、会昌高排乡三角班三角班,有些地方又称之为采茶戏。是赣南、赣西一带一种主要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小戏。其行当独特,搭配简易又快捷,易于普及,表演可长可短,能很快溶入当地的民歌、民俗、民谣、俚语中,角色鲜明,唱腔独特,渗透了湘剧的高腔、赣剧的声腔,揉合了京剧、湘剧等唱腔之中,深受群众喜爱,是独特的地方小剧种。三角班8、会昌搬马灯搬马灯是会昌县地方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西江镇、小密乡方圆百里区域。相传起源于汉代,流传久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年夏,国家开展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省文化厅普查组录像队来到西江,录下了河背马灯舞的表演实况,作为民间舞资料存入国库。搬马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3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