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日前,首批赣州市非遗小镇名单公布,全南雅溪古村、龙南关西村、定南老城黄砂口村等10个村庄榜上有名。

▲关西客家千人宴。

“非遗小镇”是什么?赣州市文广新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非遗小镇是指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方式,传承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影响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区域。”怎样传承和弘扬非遗?如何实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非遗资源丰富的赣南大地上,一系列相关实践与探索正在进行。

保护性开发让古村美起来

春天的赣南,处处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走进全南雅溪古村,村口小桥流水,村中古朴民居、百年围屋……古色古香的赣南客家乡村美景渐次舒展,让这座千年古村重放异彩。

雅溪古村内保留了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为守住历史遗产,留下乡愁,全南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不拆房、不填塘、不砍树,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在这里,片石砖木都派上用场,化腐朽为神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砖泥房,经过风貌改造、内部修缮、新功能植入和景观环境布置后,建成了全南首个客家民俗文化综合展示馆、二十四节气展示馆、客家擂茶馆、客家磨斋坊、客家豆腐坊、客家米酒坊以及农耕文化展示厅。

在古村非遗保护中,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东龙,一个宁都县东南部的小村落,这里保存有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被称为天然的客家建筑博物馆;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专家誉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为保护好东龙古迹,年起,宁都县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划,并成立宁都县东龙古村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古村景区定性定位、总体布局和非遗传承分级保护等作出了详细安排。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的投入资金近余万元,做好古村落保护和基础建设。

深入性挖掘把资源用起来

▲寒信茶篮灯表演。

在于都县寒信村,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水府庙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既是一场庙会,也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宣传推介寒信古村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活动。

寒信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项目众多,特色鲜明。于都县在保护已列入保护名录非遗项目的同时,深入挖掘非遗项目,整理相关资料,创造条件向上申报。近年,组织人员对宗仙、杨救贫、水府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挖掘整理;对水府庙会等民俗活动进行了梳理提升,增强了它的仪式感;将寒信特色小吃的制作与故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年,于都宗仙传说等11个项目申报为县级非遗项目,年,寒信民俗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赣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底蕴深厚。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另有3项已完成公示)。一直以来,对于非遗的保护、挖掘和创新发展,赣州市都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

古陂镇是信丰东南部大镇,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除国家级非遗古陂蓆狮、犂狮外,还有古陂王龙、龙舟、马灯、传统粉干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信丰县高度重视非遗挖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古陂蓆狮、犁狮开展研究保护工作,年出版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就收录了古陂蓆狮、犁狮的资料。信丰县还投资了万元规划建设古陂民俗馆(东山书院),用于古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项目的展览,布置古陂蓆狮、犁狮专题展览馆,深度挖掘蓆狮、犁狮历史沿革,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创新性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风景秀丽的洞头畲族村。

2月12日,大年初一,会昌洞头畲族村的非遗传承人蓝兆兴组织了热闹的“畲族摆字龙”灯舞,10多名青壮年舞动的摆字龙灯,将“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等喜庆吉祥的字样,在队形中形象摆出,栩栩如生,博得四周观众阵阵掌声。村民们还唱起了会昌山歌,端出了灰水米馃等美食,庆祝新年。

畲族摆字龙是一种独具畲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自明初传入会昌县,在当地已有多年的传承历史。年,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摆字龙灯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传承中,会昌县抓住非遗活化传承的重点和难点,在生活化、时尚化方面取得突破,新建了传习所、体验坊,融体验、参观、培训、表演或品尝为一体,进一步提升了洞头乡村旅游的品位。洞头畲族村积极开展包括“畲族摆字龙”灯舞、“灰水米馃制作技艺”等在内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宣传、教育活动,非遗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赣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导入创意设计,创新传承手段,使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各类活动精彩不断,亮点频现。

走进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客家竹雕传习所,传习所负责人郭英雄正手把手教授学生雕刻竹雕。在郭英雄看来,非遗保护不应只是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国家、省、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章贡区通过提供租金补贴等措施,在旅游景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新建了客家菜、客家瓷板画、八卦太极等6所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开展活态传承活动,形成产业集聚。传习所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保护理念,通过师承方式带徒学艺,每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体验互动活动,开展研究创新创造等活动,并将非遗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日常消费品。

产品化发展让非遗“火”起来

▲打黄元米馃。

每年秋收过后,赣县田村人有打黄元庆丰收的习俗,更有“不打黄元不过年”的说法。田村产的黄元米馃历史悠久,口味正宗,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是江西省特色传统名点。因此,田村被誉为“黄元米馃之乡”。

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黄元米馃这一民俗文化资源,年,田村镇坪内村建成“绍坤世家黄元米馃”传承基地,每年培训学员人以上。年,绍坤世家第28代传承人曾绍坤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带领村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赣县田村镇富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由手工生产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年,黄元米馃生产规模达吨,产值超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曾绍坤也被列入“赣县黄元米馃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虽然精彩绚丽,但是真正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并不多,有些还“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品”走上市场,挖掘其价值呢?赣州给出的答案是:非遗产品化。“非遗的产品化发展,在保护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文旅产业业态,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和需求。”赣州市非遗研究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

龙南关西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搭建小镇增收平台,保证群众共享小镇发展成果。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企业和商家纷纷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等非遗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系列化旅游商品市场;香火龙、客家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经过重新编排包装,开始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关西村非遗小镇,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仅关西新围景区内吸纳就业多人,创业42人,新开农家乐、餐馆等6家,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深度融入旅游让群众富起来

▲吉祥理念传四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赣州市在写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又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又到一年采茶季。在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村,近亩的茶园在春雨的滋润下,长新芽,吐新绿,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上犹县抓住“一杯茶”文化旅游名片,将上犹绿茶制作技艺、上犹红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融入当地旅游活动中,积极打造茶叶采摘、制作、品鉴的茶旅体验品牌项目。绿色茶园、传统文化带动了园村村旅游业发展,目前该村共有近百户农户开办了具有餐饮和住宿功能的民宿。

全南雅溪古村融合客家文化、阳明文化、非遗及各种旅游要素,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依托文旅融合特色项目,举办各种活动,推动客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客家擂茶、客家酒坊等非遗项目业态坊的建立,加深了游客的味蕾体验;古韵戏台推出的精品非遗节目展演、非遗进景等活动,大大吸引游客们驻足;香火龙、舞黄龙、打糍粑等民俗节目表演更是带动游客的感官体验,加深雅溪印象。精心打造的客家文化体验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年、年,雅溪古村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旅游收入日进斗金。年度,雅溪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1万人,带动旅游总收入达到2.88亿元。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温建宁记者刘燕凤

编辑:黄松林校对:彭芳

值班主任:明心武编审:陈昱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