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湘阴”地名的由来
南浦
某日,多年研究家乡人文地理的何文俊老师来浦南轩喝茶,提到湘阴确有“湘山”一说,使我们受益匪浅。由此我联想到,曾有小辈问我,“湘阴”地名是怎么来的一事。感谢何老师指点迷津,让我再次坚信了自己的观点,证实了百度上的介绍是错误的。
地理上何谓阴,何谓阳?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则谓阴。而在百度上对湘阴地名的来历是这样阐述的: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年),析今汨罗、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新县,因该县位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关键我们要搞清楚句中提到的“湘水”是哪一条水路,在什么地方?如果这条“湘水”确实在我们湘阴县的北面通过,那这种说法就是成立的。
我们不妨再查地方志或百度,首先会发现,有一条古称湘水的湘江,亦名雁门水,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流经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会昌县城东北注入贡江。而贡江是赣江的上游,纵贯江西全省后注入长江,根本没到湖南,更不到湘阴,所以此湘水与本文无关。
那么我们再看另一条湘江。此湘江发源于湖南省蓝山县,至永州市苹岛河段(即潇水)为湘江干流,流经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湘水”。问题是,这条湘水却不是在湘阴的北边,恰恰相反,它是从湘阴的西南边逶迤而来的。湘江是通过永州、衡阳、衡山、渌口、湘潭、长沙、望城、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到磊石山西和九江一起汇入东洞庭。湘阴的南面有七个县,而湘阴是最北边的一个县。按照这条水系的走向,湘阴这块地方应该叫湘阳才符合古人的地名阴阳之说。
然而,我们要相信古人的智慧,古人是决不会把地名起错的,湘阴这个阴字决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既然古人不会错,那就是我们错了,或者说是我们没有发现和研究出来。
我们再回到地理上的阴阳之说,水之南谓阴,山之北也谓阴。既然找不到这一条水,肯定在我们湘阴的南边还有一座山,而且这座山应该就叫湘山,唯有这样,我们古罗这块热土才能堂堂皇皇叫作湘阴县。只要找到这一座山,湘阴之名就言之有理了,就名正言顺了。
说起湘山,了解中国地理的人都知道,这座山在岳阳西洞庭湖中,即君山。君山之大名,无人不晓,可惜离湘阴县城至少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怎么说也与湘阴是挂不上钩的。那么,附近还有没有另外一座湘山呢?
答案是:还真有!
据《湘阴县志》记载,湘阴在春秋时属楚国,县境属罗子国地,到秦时为罗县。县域正好在青草山、黄陵山之北。另据《永乐大典》、《古罗志》记载:“湘阴为古黄陵”。还有《史记秦本纪》也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巡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尧女舜之妻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秦始皇“赭其山”的地方正是黄陵山……这些史料足可以说明湘阴名的确是来源于黄陵山,而黄陵山正是我们要找的“湘山”。
之所以把黄陵山叫湘山,那是因为有二妃墓的缘故。湘妃竹的传说众人皆知,大诗人李白阐述得更传神:“……帝崩后,二妃朝朝暮暮立于湘山之巅,遥望九嶷云雾,恸哭于湘江边绿云般的丛竹之间,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其悲痛之泪滴于竹上,留下斑斑泪痕,溺于湘江从舜而去。”
至今,在湘阴城南东湖边上有一座杜甫垂钓的雕塑,记载了杜甫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曾在湘阴作过短暂的停留,“萧萧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这位诗圣不仅留下了足迹,还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可以为湘山做证的文字。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唐宋诗人都把湘山写在湘水之中,而不是写在洞庭湖中,我们为什么还要到洞庭湖上去找那个湘山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黄陵山就是湘山呢?
在北京念书时,外省的同学也问过我湘阴县名之由来,我当时敷衍说是洞庭湖之南就叫湘阴,我那时是胡乱猜测的,虽不是十分错误,但也误导了同学。估计以后再不会犯这样的认知错误了。
湘阴乃湖湘文化的龙头之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弄清弄懂历史地名的来龙去脉,也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接力,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希望此文能对我们湘阴人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有所益,尤其希望对文史工作者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年11月5日南浦于新天宾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