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产业提质增效,而这背后离不开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号”经济高速列车增速换挡、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气象作为影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其生产要素属性愈加凸显。在现代农业、交通运输、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中,气象信息和科技服务效用日益突出。过去一年,中国气象局党组继续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高位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坚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之路,探寻气象服务由“外挂式”向“融合式”转变,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气象+农业”,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年,闯过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重重关隘,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让“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回看这一年,气象与农业农村两部门的紧密合作贯穿全年,气象工作者与农民的心紧紧相连。
在春耕春播关键期,针对病虫害精准防治需求,双方联合发布《冬小麦赤霉病防治气象条件预报》,精准提示重点区域紧抓晴好天气窗口施药;于夏收夏种时,背负颗粒归仓的期望,联合服务万农机手及农机作业管理员,抢抓有利天气时机收晒夏粮作物;在秋收秋种期间,面对异常天气气候的不利影响,及时开展联合会商、应急联动,绸缪于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指导受灾农户科学补种恢复生产。
稳中求进谋求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秉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农业农村和气象两部门先后建立甘蔗、茶叶、马铃薯、枸杞等15家遍及全国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不断深挖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激活当地气候资源禀赋,以分品种、分区域的方式,对特色农产品开展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精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服务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年中国气象局启动种业气象服务试点,深挖种业气象服务需求,基本建立玉米、水稻种子气象服务指标,初步形成服务保障能力,为国家种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气象部门在多年积淀之上,不断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气象+农业”服务模式也充分发挥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护航。
初秋时节,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水稻长势喜人。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为种粮大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图为8月25日,会昌县上营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农机手正在收割中稻图/朱海鹏
“气象+能源”,锚定绿色发展守护能源安全线
面对复杂的能源形势和较大能源保供压力,早在年10月初,中国气象局党组就部署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工作,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挖气象信息在可再生能源科学高效开发利用、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的应用潜能,主动融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
瞄准能源保供、能耗双控,气象部门在“节流”上下功夫,见“功效”。寒潮来袭,多地供热管理部门依据气象预测信息,科学调整供暖方案。在北京,气象部门提供分区10天逐15分钟精细化预报产品,助力燃气集团天然气用量预测偏差由8亿立方米减少至1.5亿立方米。在重庆,气象部门搭建耦合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逐时、逐日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能源部门根据天气灵活调整能源供应,平稳度过冬夏用电高峰已成常态。
服务绿色发展、能源转型,气象部门在“开源”上出实招,展“风光”。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完成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研发精细化风能太阳能预报技术。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能源气象服务平台,针对能源企业特定气象服务场景,提供专业化、定制式气象保障。全国首家气象能源中心——湖北省气象能源中心研发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不仅在湖北落地,还先后在甘肃、新疆等10余省(自治区)80余家新能源场站的业务中采用运行。
在三峡集团梯级调度指挥中心,“云+端”流域智能协同一体化平台正指导梯级水电站精准调度,气象部门利用该平台为汉江、清江流域79座水电站提供中小流域面雨量、来水量和旱涝趋势预测等服务;海南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于年7月拉开帷幕,在台风“狮子山”“圆规”影响前后,核电工作者与气象专家并肩作战,适时调节昌江核电厂1号和2号机运转功率,保障生产安全;在新疆,气象部门与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开展合作,为千米输气管道搭建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维护西气东输大动脉运行安全。
从能源生产、运输、供应,再到绿色结构转型,气象部门不断锤炼能源产业全链条服务保障能力。12月3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聚焦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绘就“气象+能源”行动蓝图。
12月3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赵晓妮摄影
“气象+交通”,服务经济“大动脉”安全畅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极端天气全球肆虐,我国货运量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铁路民航客运量占比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安全涌动,让国民经济血脉更畅通。
每年,台风、大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成为交通运输“动脉栓塞”的重要“病因”之一。气象部门立足交通强国建设服务保障需求,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年11月16日,中国气象局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聚焦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多式联运五大重点方向,构建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
更早前,公安部就与中国气象局在江苏开展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帮助交警根据“恶劣天气交通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中的气象预警信息与现场实况,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实现了效率效益双提升。
在年11月26日,满载5万吨镍矿的“海洋之化”轮,通过国家气象中心研发的全球气象导航系统,选出最佳航行路径,避开南海水域强烈横风影响,安全抵港。该系统集航运定制、航线规划、航行跟踪气象导航于一体,为货轮全球航行提供全方位海上安全气象服务保障。全球外贸重要枢纽之一的宁波舟山港,在强海雾天气中,依托精准气象预报,海事、港口高效联动,“抢”出3小时作业时间,有序疏导50多艘货船通行、集装箱货轮进港。再看年初3月,天津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海洋气象观测体系、装备保障体系、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在环渤海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服务港口、航运、海洋工程等。
今年1月,国省市三级气象部门携手服务C大型客机高寒专项试验试飞,锁定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35℃以下极寒气象条件窗口期,保障试飞圆满完成任务。
1月14日,C大型客机在呼伦贝尔市经过22天的高寒专项试验试飞,圆满完成任务。图为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在C前合影图/呼伦贝尔市气象局
每天,在广袤的国土上多列高铁列车呼啸穿梭。这其中,有世界上穿越最长风区的高铁、高寒高铁、热带环岛高铁,以及开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绿巨人”……在强风、高寒、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中,运输“大动脉”平稳涌动,气象服务始终相伴左右。
交通运输联通国内外各行各业,是经济的重要“晴雨表”,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维护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运输“血脉”畅通,“气象+交通”服务模式正在破浪前行,淬炼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农业、能源、交通、海洋、生态等重点领域亟需更为专业的气象观测数据、更具“靶向性”的气象服务产品,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精细服务。气象部门将继续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李一鹏、刘钊、刘涛、卢健、赵晓妮、吴彤、李傲、袁迎蕾对本文有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