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村迎来大变样
——会昌县富城乡小沙村脱贫攻坚采访记
近日,记者来到会昌县富城乡小沙村,但见整洁的农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户庭院。冬日的暖阳下,有村民在田间劳作、在晒场分拣油茶籽……好一幅恬淡美丽的村野画卷。
基础速改善山村大变样
“小沙小沙,有上冇下。”这句顺口溜,曾是小沙村民无奈的自嘲。山高、路陡、人穷,多少年来,这里的群众都渴望着告别贫困落后的面貌。
富城乡党委书记张大海介绍,小沙村有14个村民小组户人,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贫困,被列为“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年,全村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户人。
会昌县把加快改善小沙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整合资金万元建设35个基础设施项目。到目前,小沙村7公里的出村主干道改造升级工程已进入路面水泥硬化阶段,还完善硬化了长2.6公里、宽3.5米的另一条出村水泥路;全村入户路完成率逾90%,25户以上自然村通组公路均已硬化,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七改三网”全部到位,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完成贫困户土坯房改造14户、移民搬迁6户,建成保障房6套。
“修好了水泥路,解决了出行难,是小沙村最大的变化!”现年60岁的该村排下小组贫困户吴小钢向记者感慨道。因为妻子患有重病,治疗花费巨大,吴小钢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去年在土坯房改造、改厕等政策帮扶下,建起了新房。他非常感恩党的惠民好政策,为支持村里入户水泥路建设,主动将自家院子缩进了2米。
富民产业兴脱贫信心增
“我家有14亩油茶,今年摘了鲜果20担,有元收入,产业奖补元。”贫困户吴名镇正在家门口分拣油茶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吴名镇两夫妻在家种田,原先收入很低,自从实施油茶低改项目后,他家的油茶收成增加明显,加上享受了产业奖补政策,自己又在村里做了保洁员,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好,终于实现了脱贫。“我们不能只靠政府,还要用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能干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吴名镇说。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基。去年以来,该村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肉牛、小龙虾养殖和高山蔬菜、富硒有机稻、烤烟种植等,实施油茶新植及低改项目,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全域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小沙村有耕地亩、林地亩,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或外迁。村民们虽有养肉牛的传统,但因是散养,没有规模,养牛收入较低。“原来的小沙村,家家户户都有破烂的土坯房牛栏,杂乱无章。去年冬,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全村仅破烂土坯房牛栏就拆除了余平方米。”富城乡驻小沙村工作组组长陈平介绍说,为壮大养牛这个传统产业,村里分别在6个村小组集中新建牛舍共81间,流转撂荒土地配套种植牧草亩,变散养为圈养,还成立小沙村富丰养殖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入股分红、帮助销售等方式与肉牛养殖户进行利益联结,实现传统肉牛养殖转型升级。
今年,小沙全村养殖肉牛头、小龙虾80亩、蜜蜂箱,种植油茶亩、蔬菜亩。通过低质油茶林改造,全村油茶年产值逾万元,每户油茶产值约3元。小沙村富丰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亩,实现全村93户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摒弃“等靠要”人勤村更美
小沙村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一些年长的村民“守土”思想根深蒂固。
67岁的贫困户吴名宣曾经是村里有名的“意见户”。去年冬天,考虑到他家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家中无力耕种土地,5名乡村干部来到他家动员其将耕地流转出来,没想到话还没说上几句,便被吴名宣“请”出了家门。乡扶贫驻村工作片长刘庆全多次上户,耐心向他讲解村里脱贫攻坚工作规划,最终使他消除了意见和顾虑,爽快地将耕地流转了出来。不仅如此,吴名宣还主动向其他村民宣传政策,动员村民理解支持,参与村里土地流转的协调工作。
精准脱贫,群众思想先得脱贫。针对部分贫困户习惯“等、靠、要”、提出不合理要求等现象,该村在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让村民有获得感的同时,通过常态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最美人物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整治不孝敬老人行为等,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让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氛围日趋浓厚,村风民风得到明显好转。
村民精神面貌发生喜人变化,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截至目前,小沙村已有71户人脱贫,今年计划脱贫17户83人,预计今年底,可望实现贫困村退出目标。
“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小沙村民深受鼓舞。我们将在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用好全村资源,大力发展种养产业,着力整治村庄环境,同时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全体村民的奋进之志和内生动力,让全村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龙如是说。(特约记者许远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