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跃起、奋起、迎风起飞,迈向新的旅程——以“起”为主题的第十届乌镇戏剧节正在乌镇举办,将持续至10月29日。走过十届,乌镇戏剧节陪伴中国戏剧一路前行,与众多戏剧爱好者共同成长。从最初发起人要去国外“求戏”,到如今外国剧团“争着来”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给中国戏剧哪些启示?年轻戏剧人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文化创意在前,产业在后谈到十届乌镇戏剧节的经验,发起人之一、戏剧导演赖声川直言:“如果把文化创意当作一种产业,其实是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努力的是做文化、做创意,而不是做产业。做了文化和创意之后,自然就有产业了。”赖声川运用了一个词“文化创意生态”,“乌镇的生态可以让大家看到,只要文化创意到位了,之后就有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戏剧舞台上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演出。中央戏剧学院彭涛教授表示,这一现象说明,好的文学基底仍然是戏剧创作的重要支撑。原创戏剧文学性的欠缺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同时,受到剧本创作收益微薄等因素影响,很多有才华的戏剧文本创作人选择转向更有利可图的影视,原创剧作大量流失。彭涛教授期待有审美价值、人文内涵的原创戏剧出现。赖声川也直言:“写作戏剧文本蛮难的,除了要能够把一台戏搭起,还要非常美观、非常艺术地搭建起来,这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戏剧行业是手工艺,要花非常多时间,是很特别也很辛苦的行业。”赖声川鼓励青年戏剧人把重点放在创意上,不要想太多市场化、商业化的问题。“当然,一个社会需要商业剧场,但在没有强大的、有创意的戏剧生态之前,商业剧场不会真的发达。”戏剧同样面临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赖声川说,戏剧观众在增长,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人兴奋,但戏剧市场同样面临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我最近想到:‘宽屏越宽,我们生活却越窄’,现在很多人觉得有个手机就满足了,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10秒钟的High点时,观众愿不愿意进来静静地坐着看一场戏?我的答案是愿意,只要他进来,有过经验,我相信他是会珍惜经验的。”谈到AI发展对文艺创作的挑战,赖声川并不特别担心。他相信AI能做出来戏,“那个东西也是能看的,但绝对不相信AI能做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还没到那个程度。”赖声川说,“也许我这个话过几年我要收回,但我目前感觉它是没灵魂的。”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年轻人看戏的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在走进剧场前,大家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评论“做功课”。对此,戏剧节发起人之一、导演孟京辉对记者表示:“来乌镇看剧不应该抱着吃快餐的心态,而应该把自己的灵魂打开。看戏前先看评论,看完戏又马上看评论,甚至还没看完戏就去写评论,这都是坏习惯!剧场是唯一可以与人面对面,又不必受人影响的场所了。”在小镇培养未来的戏剧大师“乌镇戏剧节不只是让中国观众看到戏剧大师们的戏,还要培养未来的大师。把青年竞演做出来,这就是创造文化创意生态。”赖声川说。在乌镇戏剧节期间,12组小镇对话活动,从邀演剧目延伸开来,讨论中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的当代趋势,并拓展到文学与剧场、观众与剧场、跨界剧场等热点议题。12个戏剧工作坊,进一步提供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实操辅助,奥克塔文·萨尤、塞巴斯蒂安·凯撒、赖声川、聂竞竹、陶冶、张武等国内外艺术家亲自授课,为青年人的戏剧梦想保驾护航。作为乌镇戏剧节的重要部分,青年竞演单元最为年轻戏剧人所重视。十年间,共有多人报名青年竞演单元,经乌镇戏剧节评委会的评选,从蚌湾剧场走出了近位优秀的青年戏剧创作者,创作了部原创戏剧作品,为中国戏剧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今年的青年竞演以“火车票、世界名画、马”为创作三元素,共计收到报名作品份,有18部入围作品脱颖而出,角逐今年乌镇戏剧节“小镇奖”。发起人之一、演员黄磊对记者表示,从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走出去的年轻戏剧人,在这里汲取了营养,取得了进步,对后续如何扩充创作作品会有更多想法。今年因《漫长的季节》里“马队长”一角大火的陈明昊,早在年就凭借其执导的戏剧作品《巴巴妈妈》获得首届乌镇戏剧节最佳戏剧作品奖“小镇奖”,后来他自己也导过很多戏,随后又将戏带回到乌镇。明年1月,赖声川将在江西的会昌县,即他父亲的老家,进行一场完全不同于乌镇戏剧节的“戏剧季”实验。年起,赖声川就开始带着作品过去,希望用文化来影响小镇。“我在想象一个小镇能否靠文化的力量繁荣起来,这里的年轻人是否可以摆脱去大城市打工赚钱,然后回老家盖房、结婚的单一成长路径。文化、剧场能不能给他们别的选择?”赖声川的构想甚至跳出了会昌,他认为中国有1万个会昌。“有这个想法后,我们已经做了六七年,明年希望大家都去看看我们的成果。”文丨记者何晶图丨主办方提供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陈晓楠校对

苏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