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扩大开放的主阵地。近年来,会昌县委编办认真谋划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构建精简、统一、高效、务实、管用的管理体系,总结的《从“整合”到“融合”,让1+12—会昌县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践》案例,作为全市县一级唯一入选的1例改革案例参加全省机构编制业务技能大赛现场决赛,荣获全省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会昌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县多个相对集中园区的产业布局,北部形成了西江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中部形成了九州工业园区,南部依托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岩盐和萤石矿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九二氟盐化工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省级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也形成了多个园区多个管理机构的工作模式。有会昌工业园区管委会、九二基地办2个正科级管理机构。从工作情况来看,出现了机构编制资源分散、机构设置不够精简、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未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年8月,会昌县提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的发展思路,明确建设全国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这对工业园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一是突出整体重塑,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园区管理机构清理规范。年5月,县委作出了先行先试,实行“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管理体制的决定,整合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九二基地办,统一行使工业园区管理职能,为正式改革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年12月底,正式下发“三定方案”。
二是突出聚焦主责,科学构建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工业园区服务经济发展职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推动工业园区职能回归本位,轻装上阵。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重新梳理和编制权责清单,领导职数由8名精简为4名,内设机构由8个精简为4个,打造了“一个平台主服务、一个部门搞招商、一套人马干建设、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工作体系。
三是突出务实高效,统筹配置编制资源。结合我县工业园区发展阶段、职能定位、财政供养能力等因素,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人员总量,明确园区服务等专业服务事项不纳入编制保障范围。创新编制管理,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畅通人员交流渠道。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
四是突出创新赋能,释放机构发展活力。充分赋予工业园区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权限,开展“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建设了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设立审批(帮代办)窗口,组建审批服务和帮办代办队伍。创新“管委会+运营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明确由县科创集团负责承担园区建设、资本运营等职能,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一年多来,工业园区组织架构和人员力量明显优化,工作成效初步显现。年会昌工业园区在省级工业园区年度综合考核中排名37位,比上一年度前进22位,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安全风险等级由B级提升至D级,考核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四;获评省级绿色园区。
一是强化了发展主责主业。改革后,统筹协调、发展规划、企业服务等经济岗位比重高达85%,充分树立了经济发展是园区主责主业的鲜明导向。目前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区达亩,首位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产值突破亿元。
二是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改革后,人员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园区干部职工精气神发生明显转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是优化了园区营商环境。改革后,园区事实现园区办,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园区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各地发展都将不同程度面临多个园区存在的情况,如何调整优化管理机构,有效发挥机构编制效应,实现“整合”到“融合”,我县提供了“会昌经验”。
一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我县坚持党对机构改革的全面领导,把工作做深做细,主动试运行新的管理体制,不仅贯彻了上级改革精神,也让工业园区在此期间能不断发现问题,极大的缩短了正式改革后的“物理磨合”时间,有效保障了各项改革举措平稳有序推进。
二是必须坚持精简高效。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是机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我县以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着力点,以明晰职能定位,理顺职责关系为切入口,进一步优化园区组织架构。
三是必须强化深度融合。机构能否有效履行职能,完成机构整合只是改革工作的第一步,有效实现“融合”才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尽早实现高效履职尽责更是关键。我县在改革过程中,加快合编合心合力,完善配套政策、加强部门协同,将人员编制与人才制度、干部管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飞跃。
四是必须推进放权赋能。工业园区改革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在推进过程中既要系统构建、总体要求,又要在具体举措上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我县充分放权,精准赋能,从而增强了工作实效性。
原标题:《会昌这项改革案例荣获全省一等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