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语云,仓禀实,天下安。粮食自古以来就事关天下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今天开始,围绕秋粮收获,小编带你聊聊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那些事儿。
气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系列融媒产品①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介绍
根据作物类型及气候特点等进行划分
在我国各主要秋粮产区中
产量占比超过全国秋粮总产量10%的
有四大区域
▽
南方双季稻区(约12.6%)
长江中下游地区(约30.5%)
黄淮海地区(约18.8%)
东北地区(约27.5%)
而我国秋粮收获时间
通常情况下是“先南后北”
今天,我们先来到南方双季稻区
这里是我国水稻重要的主产地
在这片“粮仓”
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1
什么是南方双季稻区?
从农业气象的角度,南方双季稻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7省(自治区)。
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双季稻,指的是先种早稻、收割以后栽晚稻的双季连作方式,它充分利用南方地区的温度、阳光、水等气候资源,让一季变两季,同一块稻田一年中,可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为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而双季稻面积又占水稻面积的近1/3,是口粮的重要来源。
这当中,双季早稻“出饭率”高,含水量低,耐储存,但口感略差。其中,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各品种杂交水稻,大多取自双季稻,甚至可以实现一年三季、四季收获。
20世纪80年代,双季稻产量达到巅峰;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双季早稻因为口感、口味等因素,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种植面积一度下滑。但是,当面对粮食危机、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粮食减产及粮食供应不足问题时,双季稻就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器”。
2
南方双季稻区对国家粮食安全
意义何在?
双季稻产区的秋粮总产占全国秋粮比重约为12.6%,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至关重要。
双季稻主产区之一的湖南,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水稻面积达千公顷,产量和面积稳居全国第一。
湖南全省耕地面积达千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居全国第10位,每年对外输出商品粮亿斤左右。
眼下,又是稻谷飘香时节,湖南城郊的田野里,金灿灿的稻浪随风翻滚,收割机来回穿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来源:红网
江西同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90%,稻谷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
年以来,江西是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源的两个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江西省早稻种植区遥感监测图。
广西,所处地理位置纬度低,热量足,水热条件优越,生态优势明显,有利于农业生产。这里的光温水总体气候条件,同样适宜双季稻和春秋玉米的生长发育。
作为产销平衡区,广西连续20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广西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广西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来源:广西卫视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变局。年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种植双季稻,连续多年呈减少趋势的双季稻迎来了“春天”。
今年,各省(自治区)大力投入人力物力,遏制了双季稻面积连续下降的势头。湖南等地去年的双季稻面积甚至增长了近1/8,成效非常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万亩),单产恢复性增长,早稻产量较上年小幅增长。全国早稻总产量万吨,比年增加72.3万吨,增长2.7%。
在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夏粮丰收和早稻增产奠定了全年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双季稻区的秋粮收成尚在统计,但前景看好。这一切,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3
影响该区域粮食生产的
气象灾害有哪些?
南方双季稻区横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作物。寒露风、高温热害、干旱等天气是区域内常见的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灾害。
水稻具有喜高温、多湿、短日照的特征,对气象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一季稻相比,双季稻种植周期更长,遭受气象灾害的风险也更高一些。
对早稻而言,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子,降水次之。春季低温、初夏低温、汛期洪涝和高温(逼熟)等是影响早稻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春季低温易引起苗期早稻烂种烂秧;初夏低温影响早稻分蘖和幼穗分化;汛期洪涝易导致灌浆期早稻受淹;高温逼熟则会造成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
对晚稻而言,降水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子,其次为温度。主汛期降水对晚稻秧苗期生长不利;伏秋期干旱对晚稻抽穗灌浆不利;秋季低温寒露风则会对晚稻受粉发育和安全齐穗造成影响,造成水稻产量波动。
初秋时节,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水稻长势喜人。图为会昌县上营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农机手正在收割中稻。图/朱海鹏文/江凯
今年秋季,南方双季稻区大部地区水热条件正常,基本利于秋收秋种。
4
保障粮食安全
气象部门做了什么?
湖南:为杂交水稻科研贡献气象智慧
为保障粮食丰收,湖南各级气象部门通过风云卫星遥感等方式对全省农区气象条件、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增强灾害防控的预见性;对粮食作物生产过程开展全链条精细化气象服务。
今年春季,气象部门提早一个月预判,3月底到4月上旬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并在来临之际及时发布预警,确保农户们防范到位,降低了影响。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深入大田开展气象服务。张冰清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杂交水稻试点省份,为了深入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气候适宜性,湖南省于年专门成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组。近30年来,省气象科研协作组在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袁隆平院士的亲自指导下,一直围绕两系法(超级)杂交水稻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气象技术问题进行攻关与服务。
年,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公斤大关。当时90岁的袁隆平院士说:“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袁隆平曾对气象服务给予高度肯定。在他看来,气象与两系杂交水稻发展关系密切,湖南省气象局为杂交水稻团队提供了全省70多个气象站的资料,用于分析播种、抽穗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应对气候变化指导适度早播
江西省各级气象部门联合农业部门深入大田实地走访,了解农业气象第一手需求,针对水稻播种、管种等重要节点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当强冷空气、强降水等天气过程来袭,利用“江西微农”“江西省农田干旱监测”等平台,直接向种粮大户发送气象服务信息,提示做好灾害应对。
在江西,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省农业气象中心判断,省内早春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早稻播期有提早的可行性。气象部门针对该现象,科学指导种粮大户适度早播,促进双季稻生产趋利避害,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气象局联合区农粮局在江西省农气中心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图文/邹雯清
今年2月底至3月初,省农气中心提前建立“备播期—播种期—移栽期”气象服务链,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赴丰城、南康等粮食主产区走访基层农企大户了解春播生产情况,并同鄱阳等8个粮食主产县的大户代表建立了定点联系点,为早播精细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经过省农气中心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7月3日起,联合示范点的早稻相继成熟,较当地正常播期的早稻提前7天左右。经专家团队测产,6个早播气象适用技术联合示范点的产量均达到高产目标。
新干县界埠镇廖圩村水稻种植大户邓建华称赞道:
“
气象服务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
有了专家的科学指导,
我可以选种生长期更长、产量更高、
品质更好的品种,
这样就能多收稻谷多卖钱了!
”
江西樟树市气象局组织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向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户了解收割进展情况,并针对即将来临的降水降温天气送上服务材料。孟俊摄
科研先行,精准服务
针对粮食生长期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位于双季稻产区的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气象部门也持续发力,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评估预测预警水平,做好关键农时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农作物发育期和产量预报等气象服务。密切联动当地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损工作。
比如,广西气象和农业两部门(区市县)三级联合在桂北、桂中、桂南主要稻作区建立了水稻冷害、热害精细化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应用示范区,依据水稻冷害热害精细化灾害区划结果、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信息,指导水稻生产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显著减少了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和损失。
今年7月以来,广西出现大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水稻高温热害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并提出生产建议,提示农户提前做好防御。
每一粒稻米
都关系国家发展、人民幸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防范化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
至关重要
在南方双季稻区
气象人围绕
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不断钻研,久久为功
全心守护“天下粮仓”
系列统筹、监制:崔国辉
策划:张娟
作者:张娟黄晚华罗丹林志坚邓敏佳韩嘉乐何燕
素材提供: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湖南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参考资料:新华网、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广西广播电视台、中国气象网等
编辑:张娟
审核:段昊书崔国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41.html